1957 年,主席卫士突然回到老家,县领导惊讶我们这有北京大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2-26 23:41 2

摘要:1957年河北省涿鹿县的政府办公室迎来了一位略显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他脚步匆匆,递上一封来自北京的介绍信。

文|墨山看客

编辑|墨山看客

1957年河北省涿鹿县的政府办公室迎来了一位略显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他脚步匆匆,递上一封来自北京的介绍信。

县领导接过信仔细阅读后赶紧抬头,感叹“我们这里居然有中央来的大人物!”,还承诺一定帮对方消除后顾之忧。

年轻人名叫王昌武,是毛泽东身边的卫士,他为何匆匆返乡,又为什么让县领导如此重视?

«——【·戎马生涯至主席卫士·】——»

早在16岁的时候,他就毅然参军加入了晋察冀野战军,随部队南征北战。

他作战勇敢更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枪法,在一次部队射击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军区射击冠军,卓越表现引起了时任军区政委胡耀邦的注意。

惜才的胡耀邦亲自向中央推荐了这位年轻的战士,称赞他为“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并力荐其前往中央警卫团,担任首长警卫工作。

对于当时的年轻人而言,能够成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战士,是无上的光荣,王昌武怀着激动的心情,告别军营,北上京城。

初入中南海,他对一切都感到新鲜而又充满敬畏,后来又被分配到西楼担任警卫工作。

有一次他出去办事,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因为太着急没拿出入证,结果警卫不让他进门。

年轻气盛的他,急于证明身份,言语间略有不逊,正在这时,一位少女走了过来,主动和他攀谈,交谈中王昌武得知,这位和善的少女竟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

情急之下,王昌武向李讷求助,请她帮忙一张字条带给卫士长李银桥,李讷爽快地答应了。

李银桥见到字条和署名,笑着说:“王昌武刚来,还不懂规矩,警卫认证不认人!”随后李银桥派人把王昌武接回中南海。

这次略显尴尬的经历,让王昌武认识到中南海纪律的严明。

«——【·中南海岁月点滴·】——»

1953年王昌武被调入丰泽园,正式成为毛主席的贴身卫士,丰泽园的工作紧张而细致,卫士们分为生活卫士和军事卫士。

王昌武因擅长射击,被划为军事卫士,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和许多卫士不同,王昌武参军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

毛主席知悉后,并没有因此而轻视他,反而给予了他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从识字开始,勤奋学习。

组织上也为王昌武的学习提供便利,在排班时尽量照顾他的学习时间,在毛主席的关怀和自身的努力下,王昌武很快就不再是个“睁眼瞎”了。

在工作的这段时期里,毛泽东主席身上的不少品质让他佩服不已,其中最打眼的可能就是主席对简朴和融入人民群众的追求。

当时和他同袍的卫士里,有个叫谢国成的小战士,十六七岁的年纪,年轻气盛,看到别人穿着大衣气派,也偷偷攒钱做了一件,毛主席看到后,严肃地批评了他。

告诫他要想到家人的生活,不能追求个人享受,谢国成深受触动,立即卖掉了大衣,再也没有穿过。

«——【·返乡得助力·】——»

1957年他突然收到家书,得知家中生活困难,母亲在信中焦急地请求他速速返乡,原来自从他参军后,已经十一年没有回过家。

他心怀愧疚,向毛主席汇报了家中的情况。毛主席了解情况后,批准了王昌武的请假请求,并指示他:“军属有困难,请地方政府帮助渡过难关。”

王昌武带着中央办公厅开具的公函,踏上了返乡之路,阔别家乡十一年,物是人非,祖父母已经过世,家中贫困依旧。

他在祖母的遗像前痛哭失声,母亲告诉他,祖母生前一直挂念着他,常常拿着他用过的饭碗,睹物思人,期盼他平安归来。

为了解决家中的困境,他拿着介绍信,来到了涿鹿县政府,县领导一看信件,连声夸赞他是“中央来的大人物”,并当即表示,一定会解决军属的后顾之忧。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家中的困难很快得到了解决,处理完家事,王昌武告别家人,返回北京。

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他家里的情况,王昌武如实汇报,毛主席听后才放下心来。

不久王昌武被调往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后来在1960年,又响应国家号召,前往番禺县广播站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调回涿鹿县广播站直至离休,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勤勤恳恳工作,为人民服务。

离休后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祖国和人民最好的报答。

«——【·其他卫士也在默默奉献·】——»

其实在毛主席身边,还有许多像王昌武一样忠诚耿直、默默奉献的卫士,李家骥也是其中一位,他负责照顾毛主席的生活起居,细心周到。

毛主席的衣物非常简朴,一件衬衣常常是补了又补,一次毛主席要会见外宾,想穿一件“新一点的”衬衣,点名要穿李家骥补过的那件。

李家骥犯了难,原来那件衬衣实在太旧了,他自作主张送给了警卫班战士李风华的孩子当尿布,情急之下,李家骥只好撒谎说找不到了。

毛主席坚持要找,李家骥无奈,只得向毛主席“坦白”,谎称衬衣是被他送给李风华的孩子改做衣服了,毛主席听后,反而赞许了他的做法,认为没有浪费。

多年后李家骥李风华重逢,得知那件旧衬衣李风华并没有舍得做尿布,而是珍藏了起来。这件满是补丁的旧衬衣,见证了毛主席的艰苦朴素,也体现了卫士们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结语·】——»

王昌武,李家骥以及更多没有留下名字的卫士们,他们是历史的幕后英雄。

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中南海的红墙内,书写了忠诚奉献的故事。

王昌武晚年回忆在中南海的岁月,依然充满感激。

可以说这些卫士们的故事反映出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启示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兢兢业业,忠诚履责,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