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济社会学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学科与范围摘要:最早出现于迪尔凯姆1898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该年鉴中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美学社会学等若干分支。
一、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
1、 创始期
时间: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被归为社会学家的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被归为经济学家的熊比特、帕累托、马克思等人。2.、名称起源
最早出现于迪尔凯姆1898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该年鉴中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美学社会学等若干分支。
3、现代意义研究开端
从帕森斯开始,他因注意到主流经济学的局限及其障碍,认为社会学特别是其创立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能为此作出贡献。结构功能主义由帕森斯于1945年首次提出,在其倡导下于美国社会学界广泛传播,20世纪50年代取得统治地位。
4、学科正式形成
1963年斯梅尔瑟出版《经济生活社会学》一书,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学学科。研究重点:
研究经济行为本身,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和集体结合在一起,何种价值观念使这些经济行为得以合法化,何种规范和制约手段使这些经济行为得以调节、管理。研究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与非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尼尔·J·斯梅尔瑟(Neil J. Smelser)是一位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学术生涯和贡献在社会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5、 后续发展
此后经济社会学研究侧重点、研究体系、研究方法虽有不同,但基本属于斯梅尔瑟所定义范畴。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社会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新发展 。二、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经济社会学:
发展背景: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研究对象:包括市场组织在内的诸种社会组织。包括追求货币收入目标和其他目标在内的行为。包括经济增长(衰退)和其他社会现象在内的社会运行状态。研究目的: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传统假设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假设和分析工具,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 。在朱国宏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一书中,归纳了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资本
纵观经济学、社会学中关于资本问题的论述,可以发现一条从物质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社会资本的思想脉络。
1、物质资本:经济学家眼中的资本主要指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本的象征物(如货币)。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依赖于三个重要的经济要素:①劳动、②土地、③资本。其中土地和劳动是基本生产要素,而资本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产要素,它本身便是经济体系所产生出来的。作为一种以物质形式体现出来的资本,物质资本的形成决定于人们对经济产品的消费状况。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人们以某种代价获得并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种价格的能力或技能,它通过对人的教育、训练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
3、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构成行动者的生产性资源(productive resource)的非正式组织领域,它也是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
社会资本具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网络。 在经济生活领域,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之间会发生一些较为持久、重复的联系, 如通过职业、亲缘、感情等方面的纽带所构成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社会网络,它在经济生活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为网络成员提供资本、信息等稀缺经济资源;对无限制的个人利益追求加以有效的限定。二、劳动力
1、劳动力与工作岗位匹配
经济社会学关于工作匹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劳动力的个人背景和社会背景情况。这不仅意味着要研究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程度、职业培训、工作经历等个人人力资本情况,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存量出现差异的社会原因;(2)雇主和劳动力双方的决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雇主雇佣员工并不是出于纯粹的经济利益考虑,许多雇佣实际上都深刻地折射出社会背景和文化制度的影响,同样,劳动力选择雇主也是一个充满偶然性因素的过程;(3)组织环境对职业流动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在的行业背景、与其他企业所形成的企业网络等,形成了劳动力职业流动的企业环境,有时甚至会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劳动力市场中关系的作用
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择业、流动、晋升等受到关系网络的1影响。
(1)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
格兰诺维特认为社会关系的结构塑造着信息与机会的流动形式,起着桥梁作用。他用关系的时间量、情感紧密性、熟识程度、交互服务来界定关系的强度,指出在职业流动中弱关系(一般的熟人)而不是强关系(亲属或关系亲密的朋友)是创造可能的流动机会的一种重要资源。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是社会网络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首次提出于1973年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弱联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格兰诺维特提出了“桥梁”(bridge)和“捷径”(short-cut)的概念,用来描述弱关系的作用。该理论主要探讨了社会网络中不同强度的关系对信息传播、社会流动和资源获取的影响,揭示了弱关系在社会互动中的独特作用。(2)强关系的作用。
在日本、中国、新加坡等东方国家,关系是促进人们之间恩惠交换的联系纽带,因此注重信赖及相互间的义务交换,因而强关系才是真正充当关系桥梁的纽带。
三、生产过程
1、生产的经济学解释: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组合生产要素把各种投入品转化为产品的过程,生产包括①物质的生产、②劳务的生产。这一过程可以用生产函数来描述和分析,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生产的社会学解释: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更是一个社会过程,管理、 组织、领导、关系等非经济因素对于生产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对生产的社会过程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生产过程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的过程,其结合的社会方式,由一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决定;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存在着二重规定性:①劳动过程是任何社会的劳动都具有的;②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又是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对立统一;②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学家帕森斯将生产作为其构筑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进行研究,而现代社会学家更多地侧重研究生产过程中的组织问题。
第三节 交换、分配与消费一、交换
1、经济学中的交换
定义: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性质:一种经济交换,遵循经济规律在市场上实现行为。规则:明确而简单,除有关法律外,无需考虑其他因素。对象:具有经济学意义上有效用的物品、劳动力或纯经济媒介(货币、金钱等)。实现领域:主要通过公共领域实现。2、 社会学中的交换
起源:最初形成于人类学对社会行为的观察。地位:成为社会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霍曼斯对社会交换的分析。与经济交换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点:- ①是一种实际、现实、具体的交换;
- ②交换范围广泛,物品、身体乃至个人感情均可为交换对象;
- ③规则较模糊,标准多元化;
- ④具有延时性;
- ⑤影响力会溢出交易直接参与者之外,对社会本身产生影响。
二、分配
1、分配和再分配
定义:分配和再分配是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际上是资源和产品的配置和重新配置。主体差异:分配主要是市场的,再分配主要是政府的。经济分配形式:①要素间分配;②个人间分配;③国家间分配。再分配关联:与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有关。2、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后果
研究重点:社会学需研究相关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公平衡量关键:收入差距大小及差距与不平等的测量。衡量工具:洛伦茨曲线。在按收入高低排序的人口序列中,某收入阶层及以下阶层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他们获得全部收入的百分比构成二维坐标中的坐标,这些坐标连成的曲线即洛伦茨曲线。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用于描述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重要工具。它们在经济学、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1、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是一种用于描述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图形工具,由美国经济学家Max O. Lorenz于1905年提出。它通过将人口按收入或财富从低到高排序,并绘制累积人口比例与累积收入或财富比例之间的关系来展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具体来说:
横轴表示人口的累计百分比(从0%到100%)。
纵轴表示收入或财富的累计百分比(同样从0%到100%)。
当收入分配完全平等时,洛伦兹曲线会与45度对角线重合,这条对角线代表了“绝对平等线”,即每个群体所占收入与其人口比例相等。洛伦兹曲线的形状越偏离45度线,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例如,如果曲线更接近横轴或右下角,则说明大部分收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部分人口仅占有少量收入
2、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是基于洛伦兹曲线计算得出的一个数值指标,用于量化收入或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法是一种用于衡量收入分配或资源分配不平等程度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收入或资源的分布情况来评估社会的公平性。
公式为:G=A/(A+B);A是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B是45度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到1,数值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数值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具体来说:
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重合)。
当基尼系数为1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退化为一条水平线,所有收入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通常,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极低不平等;0.2到0.4表示较低不平等;0.4到0.6表示中等不平等;超过0.6则表示高度不平等。
三、消费
研究起点: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局限性的认识。学科差异:经济学:更关心消费行为的决定问题,形成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其消费研究形成理论并应用于其他社会领域,但暗含假定条件使理论模型分析现实生活有局限性。社会学:更关心消费行为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决定,形成消费社会理论。研究模式:社会因素分析:不仅关注消费者年龄、性别、婚姻等个人人口特征,更关注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等要素对消费偏好和行为的影响。文化分析:消费不仅是可观察行为,还包括不可观察的价值、信仰和想象。是经济学上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也是社会学上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等,是社会与文化生命的多种过程,是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过程 。第四节 企业与网络一、企业
定义: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经历从传统家族式企业到现代股份制企业再到弹性企业的过程,性质和组织结构变化大 。经济学视角:经济行为大多由企业行为完成。研究从将企业视为黑箱到探讨企业性质、边界等,形成丰富企业理论,以效率为主题,企业因比市场更有效率而取代市场。社会学视角:企业存在于现实制度环境中,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存在、发展重要,会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二、网络
定义与地位:网络既是分析工具,又是社会理论,在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中地位重要。发展历程:最初是描述组织内部非正式组织的比喻,后成为表达组织环境建构的术语,最终成为分析权力与自治关系的正式研究工具。主要研究问题:(1)嵌入问题:格兰诺维特认为分析行为和制度时要考虑相关社会关系,经济行为具有在社会结构中的嵌入性。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嵌入性理论是当代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经济行为嵌入社会关系中”,并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行为和经济活动的结构性影响。这一理论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深远影响,也对实际经济和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嵌入性”是波兰尼首先提出的概念,被格兰诺维特重新赋予了生命与意义。格兰诺维特在其1985年的论文 《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中首次提出了“新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2)嵌入、信任与破坏行为:经济行动者在人际关系与结构中的嵌入产生信任感,能阻止破坏与欺诈行为。
(3)市场与等级制度:
威廉姆森认为特定环境中经济体系采用能有效处理经济交易费用的组织形式:
企业内部的等级制组织:复杂、频繁且需要特定投资的任务,通过企业内部的等级制组织来管理,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和监督。企业间市场交易:直截了当、非重复且无需特定投资的经济行为,通过企业间市场交易实现。企业等级制可防止意外、减少机会主义表现 。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经济学家,以其在经济治理、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第五节 制度与经济变迁一、制度与制度环境
1、 制度:
定义: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构成:包括人类用来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任何形式的制约,包含:正规的成文规则;作为正规规则的基础与补充的典型的非成文行为准则。2、制度环境:
构成:由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构成。要求:要求行动者的行动遵循特定的制度逻辑。二、制度创新
定义:经济社会学家用制度创新来描述具体的制度安排的变迁。学者观点:诺斯等学者认为,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带来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制度安排内获得,为将“外部利润”内部化,人们改变制度安排捕捉新获利机会,推动制度变迁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理论”,深刻影响了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诺斯指出:制度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框架,它定义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分配资源和权力;
诺斯强调: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变迁创新的初级行动团体层次:①个人;②个人自愿组合组织;③政府。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实施制度的各个组织在相对价格变化时,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重新谈判,达成更高层次合约,改变旧规则,建立新规则。
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发现内容:经济发展并非纯粹经济问题,许多社会因素对其起作用。关键要素: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等要素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至关重要,能对经济发展施加独特影响 。来源:傲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