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載牢籠裏,枯魚幸過河。雖逢籬下劍,還畏北山羅。家有龐公在,緣歸白社多。香爐峯頂上,病眼耐摩婆。
《方以智全集》第十册诗一首:过梧州卡音 音坑假切
兩載牢籠裏,枯魚幸過河。雖逢籬下劍,還畏北山羅。家有龐公在,緣歸白社多。香爐峯頂上,病眼耐摩婆。
豆包提供的原文:
你提供的内容似乎有些不太准确,这首诗正确的内容为:
“过梧州,甲申八月作。音坑假切。
两年鼍鼓里,枯鱼幸过河。虽逢缧下剑,其奈泽中歌。
家有庞公在,园归白社多。香炉峰顶上,病眼奈云何。”
这首诗的作者是方以智。方以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他在明清易代之际经历了诸多变故,这首诗是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和经历。诗中“两年鼍鼓里,枯鱼幸过河”描述了自己在战乱中历经艰难,如枯鱼得幸过河般的感慨。“虽逢缧下剑,其奈泽中歌”则体现出他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的态度。后面几句提到家中有像庞公那样的亲人,园归白社等,表达了对家园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最后“香炉峰顶上,病眼奈云何”以景语作结,又透露出一丝无奈与惆怅。
以下是深度求索:分析其形成原因。
关于方以智《过梧州》诗的真伪问题,两处版本存在明显差异,需结合史料和诗作风格进行辨析:
一、版本差异对比
1. 标题差异
- 豆包版标题为《过梧州,甲申八月作。音坑假切。》
大全版标题为《過梧州卡(音坑假切)》,无具体时间标注。
注:甲申年(1644)为明亡之年,方以智时任南明官职,八月确在流亡途中,地点与时间背景吻合。
2. 正文关键异文
-首句:
豆包版「两年鼍鼓里」 vs 大全版「兩載牢籠裏」
鼍鼓(战鼓)更符合甲申年战乱背景,而「牢笼」或为后世避讳改。
颔联:
豆包版「虽逢缧下剑,其奈泽中歌」 vs 大全版「雖逢籬下劍,還畏北山羅」
「缧」(捆绑)与「泽中歌」(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暗喻囚禁与忠而被谤,与方以智被清军扣押经历契合;大全版用典较隐晦。*
尾句:
豆包版「病眼奈云何」 vs 大全版「病眼耐摩婆」
「摩婆」为佛教术语(梵语"mara"音译),方以智晚年出家为僧,此词可能更符合其后期语言习惯。
二、真伪判断要点
1. 文献来源可靠性
《方以智全集》由权威学术机构整理,通常以原始文献(如《浮山文集》《膝寓信笔》等)为底本,可信度较高。
豆包版未注明出处,但部分用词(如「鼍鼓」「泽中歌」)更贴近明末语境,可能源自早期抄本。
2. 诗作内证分析
「庞公」指东汉隐士庞德公,「白社」为隐士居所,均符合方以智晚年逃禅心境。
「音坑假切」为反切注音,方以智精通音韵学(著有《通雅·音义》),此细节增强可信度。
初步结论:两版本可能均为真作,但属不同时期修改稿:
“豆包版”更接近甲申年原作,反映战乱中被俘的悲愤(「缧下剑」或指被清军羁押)。
“ 大全版”或为晚年整理时润色,融入佛教元素(「摩婆」)并弱化政治色彩(「牢笼」代「鼍鼓」)。
三、延伸考据建议
1. 查证《浮山后集》(方以智晚年诗集)是否收录此诗。
2. 比对《明遗民诗》《南疆逸史》等文献中的异文记载。
3. 注意方以智诗风演变:早期慷慨沉郁(如《博依集》),后期禅理深微(如《药地炮庄》附诗)。
综上,不宜简单判定伪作,需考虑诗人修订与版本流传的复杂性。大全版文献链条更清晰,但豆包版可能保留原始状态,均有研究价值。
倥侗无知红楼梦:
方以智的诗作因为产生于特殊明末清初变革时期,为了躲避文字狱迫害以及作者深得家族数代易理之学,有反复修改作品习惯,加之其粤难后,子女以及里人在整理其作品时,也有调换个别字句可能,不改作品意境和思想,故都可作方以智的人生经历和不同时期思想的体现。
结合方以智著《石头记》假说,可见其创作手法和传送藴藏传播存在很大的技巧,故有一定的流变性,给后人提供多重思考空间。
二者结果是一样的,体现假亦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公因反因以及方圆中通和易馀、东西均的哲学思想。
来源:看见身边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