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条约中关于跨境贸易的条款,为俄国东正教会在华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来华的俄国人中包含相当数量的乌克兰哥萨克——这些来自第聂伯河沿岸的斯拉夫人,在俄国向东扩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Інститут енциклопедичних досліджень НАН України. ISBN 978-966-02-2074-4.
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是中俄两国的初次边界协定,也意外地成为乌克兰人在华历史的起点。
条约中关于跨境贸易的条款,为俄国东正教会在华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来华的俄国人中包含相当数量的乌克兰哥萨克——这些来自第聂伯河沿岸的斯拉夫人,在俄国向东扩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685年雅克萨战役后,被俘的乌克兰裔军官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在北京创建了圣尼古拉教堂。这座位于东直门内的木质教堂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其穹顶造型与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一脉相承。教堂使用的宗教典籍多来自基辅洞窟修道院,主持仪式的唱诗班也沿袭了乌克兰东正教的复调唱法。
1716年,切尔尼戈夫大主教伊拉里翁·列扎伊斯基率领的使团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使团十名成员中,至少三人来自今乌克兰地区:除列扎伊斯基本人外,还包括翻译费奥多尔·卡尔波夫(来自哈尔科夫)和圣像画师伊万·科瓦连科(来自波尔塔瓦)。他们携带的宗教物品中,最珍贵的是来自基辅的《佩切尔斯基圣徒纪年》手抄本。
虽然初期进展顺利,但由于列扎伊斯基试图向清政府索要更多资金导致使团成员次年全部返俄,其本人也因酗酒于翌年去世。使团的失败揭示了清廷对西方宗教传播的警惕——康熙皇帝虽允许东正教存在,但严格限制其发展规模。
19世纪初,乌克兰裔医生,约瑟夫·沃伊采霍夫斯基,1820年受俄国东正教会派遣来华。在1821-1824年华北霍乱大流行期间,他在北京开设的诊所救治超2000病患。
随着19世纪90年代中东铁路的修建,乌克兰移民潮开始涌现。许多移民来自刚完成外里海铁路建设的中亚地区,约35%的铁路工程师毕业于基辅理工学院,他们带来乌克兰特色的铁路建筑技术,如第聂伯河大桥使用的桁架。这波移民潮奠定了乌克兰人在华聚居的基础,大连、哈尔滨、吉林和奉天等城市相继形成乌克兰社区。
随着定居点建立,班杜拉合唱团、"乌克兰俱乐部"等文化组织应运而生。来自乌克兰南部的农业工人,将黑土耕作技术引入满洲,在铁路沿线开辟甜菜种植园。
【俄国内战时期】
哈尔滨乌克兰社群在俄国内战期间加入了"绿色乌克兰"政权。1917年7月16日,哈尔滨乌克兰人通过决议正式加入绿色乌克兰。同年春夏之交,当地组建了两个哥萨克百人队,计划经符拉迪沃斯托克驰援乌克兰独立战争。
协约国武装干涉期间,北洋军队击退远东布尔什维克势力后,曾为绿色乌克兰军政机构提供庇护,并允许其签发乌克兰护照。但这一局面转瞬即逝,1920年远东地区成立布尔什维克缓冲政权——远东共和国。
【两次世界大战间期】
俄国内战(特别是远东共和国解体)后,来自绿色乌克兰的政治难民使满洲乌克兰社群规模扩大。该运动许多领导人为躲避迫害逃至满洲,定居哈尔滨等城市。尽管中国政府在俄国内战中支持乌克兰人,但自1923年起开始压制乌克兰民族主义活动,部分乌克兰人因此移居香港、上海或南美洲,但中国境内的乌克兰社群仍得以存续。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领袖叶文·科诺瓦列茨注意到哈尔滨社群,于30年代中期派遣成员建立联系。此举亦旨在与1932年占领满洲建立伪满洲国的日本帝国接触。科诺瓦列茨曾亲赴满洲联络当地乌克兰人。
1937年,策划霍罗多克邮局袭击后逃亡意大利的乌民组织成员被派往满洲,意图联合日本政府重建绿色乌克兰并对抗苏联。但因拒绝与哈尔滨俄侨合作,乌民组织与日本关系迅速恶化。
战间期哈尔滨陆续成立乌克兰青年协会和普罗维塔教育协会分会等组织。30年代满洲乌克兰人口达3-4.5万人的高峰。但随着苏联进军满洲,社群南逃至天津、上海。
中国境内仍存在一个乌克兰裔社群,尽管几乎完全被同化,其具体规模尚不明确(估计在5000至20000人之间)。2014年4月成立的"中国乌克兰学生联合会",为在华乌克兰籍大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
这些乌克兰裔居民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参与文化慈善事业,致力于整理保存族群历史档案。广州乌克兰社群领袖亚历山大·卡缅斯基指出,俄罗斯对乌政策反而促使散居中国的乌克兰人更加团结。在上海(居住着约300至700名乌克兰人),定期举办的乌克兰文化节已成为展示民族特色的重要窗口。
来源:Hershel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