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清明节祭扫需求的增加,代祭扫服务悄然兴起。然而,这一新兴行业却乱象丛生,消费者权益频遭侵害。近日,一名女子因无法返乡祭祖,花费500元委托他人代祭扫,却在约定当天发现自己被拉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随着清明节祭扫需求的增加,代祭扫服务悄然兴起。然而,这一新兴行业却乱象丛生,消费者权益频遭侵害。近日,一名女子因无法返乡祭祖,花费500元委托他人代祭扫,却在约定当天发现自己被拉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正文:
事件经过:
据张女士(化名)反映,她在清明节前夕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一名自称提供“专业代祭扫服务”的人员。对方承诺将按照张女士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前往墓园进行清洁墓碑、摆放祭品、上香鞠躬等祭扫活动,并提供现场直播或视频反馈。张女士因工作原因无法返乡,便通过微信转账支付了500元服务费。然而,到了约定的祭扫当天,张女士多次联系对方询问祭扫进展,却发现自己已被拉黑,对方杳无音信。
代祭扫行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增加,代祭扫服务需求激增。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清明节前,代祭扫服务在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上大量涌现。服务内容从基础清洁、献花致敬到定制化的代读家书、代哭代聊,价格也从188元至4999元不等。然而,行业缺乏统一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法律问题与法律风险:
正规从事殡葬服务的机构需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经营性公墓服务许可证》或《殡葬服务经营备案证》。但大量个人或未备案机构通过社交平台接单,游离于监管之外。这些非备案经营机构擅自扩大经营范围,从事代祭扫等经营性行为,可能违反各地殡葬管理条例,涉嫌非法经营。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非正规渠道代祭扫服务存在诸多法律风险。一旦服务方未按约定提供服务,甚至收款后失联,消费者往往难以维权。即使能够联系到服务方,也可能因缺乏书面协议和有效证据而难以追究其责任。
专家建议与防骗指南:
为防范代祭扫服务中的诈骗行为,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民政部门认证的平台或正规墓园官网下单,避免轻信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的私人广告。核实服务方资质: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民政部门备案证明、墓园合作协议等资质文件,并通过官方电话核实其身份真实性。签订书面协议:与服务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时间、价格、违约责任等条款。特别是要约定未履行服务时的赔偿措施,如双倍退款等。保留证据:保存聊天记录、付款凭证、服务方提供的视频或照片等证据。若服务方提供视频反馈,应要求提供带时间、地点水印的实时照片或视频,避免对方使用网上下载或提前录制的素材蒙混过关。警惕低价诱惑与过度商业化服务: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代祭扫服务要保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对“代哭”“代聊天”等过度商业化服务要谨慎选择,避免助长行业乱象。行业监管与未来展望:
目前,代祭扫服务缺乏统一监管和标准,导致市场乱象丛生。政府应尽快制定行业标准,明确代祭扫服务的资质要求、服务流程和价格标准,并加强监管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同时,推动行业协会制定《网络祭扫服务公约》,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服务行为。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代祭扫服务时应保持理性,选择正规、透明的服务方。在享受代祭扫服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中的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尾:
代祭扫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求,但行业乱象和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问题不容忽视。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应共同努力,推动代祭扫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让这一新兴服务真正成为人们寄托哀思、传承孝道的有效方式。
来源:交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