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张洪林的“医学博士”学位真假与水平(续2)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06:02 2

摘要:任继愈、于光远、龚育之三位忘年交老先生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评阅人写了评语,并不参加我论文的答辩委员会。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有郑金生、宋天彬、傅芳、杨维益、刘振民、程之范、蔡景峰诸位气功和医史学专家。

任继愈、于光远、龚育之三位忘年交老先生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评阅人写了评语,并不参加我论文的答辩委员会。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有郑金生、宋天彬、傅芳、杨维益、刘振民、程之范、蔡景峰诸位气功和医史学专家。

各位专家评阅论文评语如下:

郑金生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本文选择近50年气功发展史进行研究,这是一个既有学术新意而又颇具难度的选题。作者广泛搜集有关史料,其中不少为稀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翔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从史学的角度,客观而准确地梳理了近50年气功发展的脉络。

全文以"文革"为分界设上下篇,以气功两次热潮为主线,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阐述了五十年间气功临床实践、理论研究和研究机构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根据气功在近50年被确定为中医学的一门学科,并在科研机构设置专业, 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成就,充分肯定了近50年是气功最有创建、最丰富多彩的发展时期。这一结论是符合史实的。

作者既具有现代医学训练的功底,又认真学习了祖国医学,并多年从事气功实践,故能正确地把握气功的本质即中医的"调神",在近50年气功界众多流派及纷争中保持清醒的认识,切中肯繁地对气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刻而详尽地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并进而对气功未来发展表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作者是气功的"局内"人,这对把握气功发展固然有好处,但作为写史,少数 地方还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客观而冷静地进行评述。

全文材料翔实,立论正确,有新的创见,对今后气功健康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故该文已经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同意此论文进行答辩,并建议授予 博士学位。

宋天彬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功教研室主任):

一、中国医学史的研究是难度很大的课题。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积淀甚丰,历史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而气功学科涉及的文化层面更为广泛,医儒道释武艺无所不包。本论文对古代气功史的回顾,既简明扼要,而又面面俱到,无所遗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实属难能可贵。只有从史学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浩繁的 史料中钻出来,才能理出头绪,显现历史发展的脉络与主线,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作者关于气功本质特征的论点。这体现了作者在气功学科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占有了大量的资料。

二、近五十年气功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不仅文献资料丰富,而且有许多内部资料难以搜集,要化大力气进行社会调查和访问。作者以严肃认真客观公正的态度, 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理出了近年来气功发展的脉络,为今后研究气功发展史积累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三、作者以锐利的目光、鲜明的态度,指出了气功学发展中的特殊现象和问题,观点明确,论据充足,有独到的见解。对气功学科今后的发展指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能实现,确能促进气功学科的健康发展。

四、关于"外气"的争鸣,是促使气功学科发展的推动力,是科学发展的正常现象。文中体现了作者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今后要在争论双方都做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和重复实验加以验证。

五、社会上的伪气功泛滥,对气功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为捍卫科学的严肃性,为捍卫群众利益,张洪林同志勇敢地首先发难,揭露伪气功,划清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对气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个历史事实也是不可抹杀的 。没有远见卓识,没有捍卫真理的勇气,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总之,论文以文献史实为依据,明确地证明了作者论点。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五十年来气功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气功学科的发展,一靠党的领导 ,二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这项研究属于开创性工作,近年来未见到如此详尽的论述,纵观全文,已达到 博士学位的论文水平,可以参加论文答辩。希望通过答辩授予博士学位,以支撑今后气功学科的正式建立,培养更多高层次的气功专业人才。

傅 芳研究员(中医药科技出版社副社长、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本文选择以近五十年来气功学的发展为题进行研究,难度是比较高的。这是因为医史学界和气功界对气功史的研究范围基本是在古代至本世纪40年代末,对50年代后很少涉及。而这五十年中却是气功学科形成,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中西医界以及科研部门均有投入研究,并有气功的学会团体组织创立发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不断扩大,有关气功杂志创办及有研究生培养等,是气功学科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学术争鸣的辉煌时期。而要搜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并加以梳理和分析是不容易 的,显示了本文作者广博的气功学知识,并已较好地驾驭了治史的方法,从而能进行这一具有难度的科研课题,而本文之撰作也弥补了近现代气功史研究之不足。

在本文中,作者明确了气功的本质特征为"调神",是通过调神促使气机协调 ,亦即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正因为作者能坚持气功这一特征,因而能对在此五十年中气功界出现 的众多不同内涵的气的概念如外气、内气、元气、真气、呼吸养生、内功等,作者 能保持清醒的认识,揭露伪气功的各种危害,保护和掌握着自己气功研究的方向。在本文中,作者注意到气功发展中的一些较为特殊的因素﹣﹣各级行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介的关注和宣传对气功的影响,这在别的学科是没有的。作者持之有据的分析,如吕炳奎先生、钱学森先生对气功的支持和影响等,是令人信服 的,实事求是的,对当前制定有关气功的政策无疑有重要意义。

而本文中首载的较为全面的气功群团组织、气功的科医教机构、政府部门对气功宣传管理的文件、法规以及气功临床、科研、文献研究进展情况,也是本文作者为气功研究提供的一份宝贵资料。文中作者提出的气功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如专业队伍的数量、质量,气功的理论体系,需有符合科学规范的实验验证等,这些问 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气功科学沿科学轨道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综上,本文较全面反映了五十年来气功学的发展,全文结构合理,文字流畅, 学术观点鲜明,分析论述有据,达到了博士论文水平,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如果本文中对70年代以后的著名气功家作介绍,将使本文内容更为丰富。

刘振民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教研室教授):张洪林研究员撰写的博士论文"近五十年气功学发展之研究",从古代气功史简要回顾、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气功发展情况、七十年代后气功发展情况以及气功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四个部分,从史学的角度,客观而准确地将近五十年来气功学科的发展,作了深刻而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对气功的概念、气功作用机理 ,以及围绕"外气"实质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论争,在广泛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富有独创性地提出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文对准确理解气功基本概念和整个气功理 论体系发展方向以及对气功专业人才的正确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气功,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数千年来,在维护人们身心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她发展的历史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 曾一度偏离科学气功的方向,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真伪难辨的伪气功严重影响科学气功的发展。张洪林同志以史为鉴,选择近五十年气功发展的历史,独具匠心 地从气功临床实践、理论研究和气功机构的管理等许多方面,广泛搜集史料,做了 前人未做的工作。我们从论文中不仅看到了真伪气功的由来,而且也领略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功发展史上确实是最有建树、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从数千年民间流传状态的气功,被确立为科学学科,独立设置专业,培养研究生,造就新的一代高层次气功人才。张洪林同志的论文预示着气功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高水平的论文来自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张洪林同志不仅兼通中西医学理论, 并且长期从事气功实验研究、气功临床治疗和气功教学工作,同时具备很强的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的能力。特别是作者富有学术创新精神,不畏艰难,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史学的角度,站在前人未敢攀登的高度,理顺了近五十年来气功 学科的经纬与脉络,为进一步开展气功科学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五十年气功学发展之研究",有理有据,客观公正,论证严密,序列科学 ,结论正确,且具创新精神,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杨维益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这篇论文搜集近四十余年气功在大陆的出现和发展变化情况,材料丰富翔实, 既描绘出气功用于医疗保健的渊源、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概貌,也揭示出在一定的条件和人物的影响下,江湖骗子混入气功队伍,伪科学掺入气功科学的大致情况。论文对近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气功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斗争内容加以客观的叙述和说明。材料齐全,论述公允。结语中的气功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切中要害, 论点明确,对于气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倡议,具有创新见解。

气功学在大陆的发展变化经过了曲曲折折的过程。在若干气功界内外人士对气功界中存在的不良倾向起着随波逐流或推波助澜的情况下,仅有极少数人奋起抗争 ,将气功科学和假借气功名义的伪科学加以明确区别,作者在维护气功科学的基础上作了大量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文中列举的大量资料表明作者的贡献。

这篇论文对今后气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将会推动气功沿着健康道路不断 提高学术水平,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文章反映出作者具有较深的中医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达到博士生培养要求和对博士生论文的要求,建议进行论文答辩并授予博士学位。

程之范教授(北京医科大学医史教研室主任):

近年来已有关于气功发展史的文章和专著发表或出版,但是多是介绍五十年代前的历史情况,对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功发展史尚不多见。本文搜集了大量原始记载,对近50年来气功发展做了较详的论述,是一篇不多见的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医学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气功"作为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得到发展,而且逐渐形成"学科";由于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学派的争论,这在医学史上是常员现象,本文对不同意见也做了论述。

从历史上看,气功曾经受佛、道影响很大,在今日提倡祖国医学的同时, 易被"宗教化"。另外,我国刚步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今日,又容易出现"将气功商品化",作者在结语中特别重点提到这两点是十分重要的,可贵的。

但是,"人"是物质世界和生物界中最复杂和高级的物质,目前我们对"人" 的了解还是非常幼稚的,对人体出现的许多生理和病理现象,用今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水平尚不能完全解释,这就给气功研究提出了难题。作者似也看到了这点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提到:"总之,气功学科发展,堪称任重道远,尚需为之不懈努力。"我非常同意这个结语。

总之,由本论文及作者发表过的文章及专著看,张洪林同志已代表气功学之一家,已达到博士生水平,故同意张洪林同志进行博士生论文答辩。

蔡景峰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张洪林同学的这篇论文,是对半个世纪以来近代气功学科发展概况的全面总结 。论文在对古代有关气功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之后,以五十年来的两次气功热潮为主线,围绕这两次热潮所出现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科著名人物、机构、组织、 科研、医疗等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叙述。文中重点叙述了第二次热潮的来龙去脉、 对气功"外气"实质的论争,也即"外气"是否科学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是人为 制造的现象,也即"伪科学"的问题,基本上作了客观的介绍。通过这些介绍,把 五十年来气功学发展的脉络清楚地勾划出来。最后还简单地展望了气功学发展的趋势,提出指导气功发展纳入正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其所提出的观点和结论都是以丰富的客观资料为依据的。本文可以说是1949年以来一篇较好的气功现代史,业已达到博士论文的水平。

由于作者本人也是气功学的科研人员,文中所涉及的不少事实与内容与其本人有关,甚至就是他本人的观点,因此,尽管作者力争客观地介绍历史事实,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不同观点带有一些倾向性的叙述如:在还没有对气功学中外气一类有争议问题做出科学结论之前,这种有倾向性的观点表达可以说是本论文的一个不足 之处。

以上内容是所有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对我论文写的评语。在我论文答辩后,各位委员经过评议,写出决议如下:

张洪林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现代气功发展史研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张洪林同志选择了这一具有相当难度的、对当前气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论题。

作者在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史学的高度、客观而准确地评述了近 50年气功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史料详实可靠,论证严密,立论正确。

全文以"文革"前后两次气功热潮为主线展开研究,重点突出地阐述了50年间气功临床实践、理论研究和研究机构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充分肯定了近50年气功发展的巨大成就,也鲜明地表达了对气功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个人见解,并对气功未来发展表达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据充 分,论述公允,有创见,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

建议在气功概念的表达或某些史料收集方面更加详细全面一些。

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生达到博士水平,可以毕业,并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作者在前排左数第四位。我身前是导师李经纬与他的好友陈可冀院士

今天再看28年前各位专家的评语,颇有一番感慨。这些专家对我博士论文水平的评价都在文字中表达的清清楚楚。不用我再赘述。

我至今仍为能够给气功学科奉献的这篇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气功发展史论文感觉自豪。

来源:张洪林医学博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