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5 09:34 1

摘要:孙家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和深空探测技术的重要开创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

宋泽滨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和深空探测技术的重要开创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孙家栋多次说过:“我的信念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从学习飞机设计到转行研制导弹武器,再从主持东方红一号卫星到成为航天重大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是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把浩瀚太空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把国家需要作为唯一的追求。

铸东风导弹,大国重器守护平安

1950年春,孙家栋参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1951年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6年8月,在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这一年春天,党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孙家栋强烈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需要,在心里种下了从事尖端事业的种子。1958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国后,孙家栋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设计工作,开始了他的航天生涯。

根据国家需要,孙家栋由学飞机设计转向研制导弹,在钱学森等老一代航天人的带领下,担任总体部总体设计室主任、总体部副主任,参与了我国第一代导弹武器研制的全过程。1960年11月5日,孙家栋参与仿制的“1059”导弹(后被命名为“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自此拥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被聂荣臻称赞为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从此走上了自主研制导弹的道路。1966年10月27日,孙家栋领导的总体设计部与其他各系统共同完成的“东风二号”改进型导弹,在我国本土上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大国重器守护平安。后来,孙家栋带领科研人员又进行了中程弹道导弹的设计工作。

送卫星上天,中国迈入空间时代

正当踌躇满志全身心投入新的导弹型号设计之时,1967年7月29日,孙家栋被调到正在筹备的空间技术研究院搞卫星。这一年,孙家栋38岁。9年前的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1965年中国卫星事业再次启动。在卫星工程进行到关键时期,经毛泽东批准重新组建空间研究机构。钱学森点名孙家栋担任卫星总体技术负责人,也就是后来的总设计师角色。

孙家栋临危受命,由研制导弹又转行主持研制人造卫星。为了在1970年实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的目标,孙家栋首先确定并坚持了一个重要原则:简化。凡是过高目标、过繁程序及不必要的设计,都要简化。在钱学森的支持下,科学探测目标让下一颗卫星来实现,动力系统能保证计划运行时间即可。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人独立自主完成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被同样由中国人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托举上天,中国从此迈入太空时代。

曾任七机部副部长的张镰斧后来评价说:“没有孙家栋的这两下子,卫星发射可能还要再等几年啊!”1986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结果出炉,“可返回型卫星及东方红一号卫星”荣获特等奖。孙家栋说,东方红一号当时“让全国人民扬眉吐气,我有幸参与其中,终生难忘”。此后,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工程、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并全部发射成功。

担工程总设计师,“北斗”“嫦娥”遨游太空

1985年10月,孙家栋在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2年后,被任命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通过近10年的努力,孙家栋主持了国际合作谈判及履约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立下汗马功劳。此外,孙家栋还参与了组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论证工作,为中国人早日进入太空奔走呼吁。

为了加快进军太空步伐,国家又相继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和探月工程。孙家栋又把目光投向浩瀚宇宙。从1994年2月到2004年3月,孙家栋先后被任命为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绕月工程总设计师和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犹如老骥再上路,无鞭自奋蹄。

早已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接下这充满着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担?孙家栋还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那些年,孙家栋“北斗”“探月”双肩挑,经常上午开会研究“北斗”,下午与人讨论“探月”。在这两项国家级重点工程领域,孙家栋都有独创性贡献。

在北斗二号立项后,孙家栋就提出核心元部件必须百分之百国产化,原子钟一定要自己造,要打“中华牌”。北斗完成组网后,作为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并没有停歇,而是下大力气紧抓北斗的应用。作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按照中央批准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对任务进行了开创性的拓展。嫦娥一号成功后,孙家栋支持对其备份星任务进行拓展延伸,作为嫦娥二号为下一步任务进行探测,实施了国际上首次对距地球约700万千米深空中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近距离探测并拍摄到该小行星照片。当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孙家栋又支持将其备份星任务拓展,作为为嫦娥四号提前实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成为世界上首个到达月球背面的航天器,创造了世界纪录。

孙家栋亲身见证了中国航天近70年的辉煌历程,亲眼目睹了北斗工程开通全球服务和嫦娥一至六号任务的成功。如今,90多岁高龄的孙家栋虽然不再去一线现场,但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由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的“孙家栋星”,在太空中向世人诉说着孙家栋航天人生的精彩故事。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