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全绳 |京华逐梦昆仑巅——张林别传(1)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09:23 1

摘要:这篇文章原拟标题是《生命禁区写春秋,落潮再看腿長短——我所结识的离退休军旅作家之四》。看了张林在他的公众号《五色之翼》发表的纪实文学《孙合合:别低头,昆仑山不会为你哭》之后,我把原拟的标题换成了现在这个。

这篇文章原拟标题是《生命禁区写春秋,落潮再看腿長短——我所结识的离退休军旅作家之四》。看了张林在他的公众号《五色之翼》发表的纪实文学《孙合合:别低头,昆仑山不会为你哭》之后,我把原拟的标题换成了现在这个。

从凤凰、百度、豆包、DeepSeek等网站搜索,获得有关张林的以下信息:1972年12月,被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56师征集入伍;1976年参加部队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1977年1月8日在甘肃日报第三版发表通讯《周总理夸我们演得好》。

张林

1977年至1997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国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当代、昆仑、青年文学等国家级报刊和省级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件。

1998年,因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天界》,在兰州军区创作室主任李镜的举荐下,被评为国家二级作家。

其正式出版的著作有:1、《西部歌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2、《张思德》(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3、《天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4、《凤凰私家相册》【合作】(北京出版社2004年)5、《凤凰私家相册2》【合作】(龙门书局2012年)6、《快意还乡》【合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7、《大事背后》【合作】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8、《凤凰名人外传》【合作】(中信出版社2006年)9、《他信的24小时》【合作】(明报出版社2007年)10、《我认罪:日本侵华战犯口供实录》【合作】(中华书局2015年)11、《501个疯子》【合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12、《凤凰卫视这些年》(现代出版社2016年)13、《对垒:解放战争著名战役》【合作】(现代出版社2016年)14、《俺娘》(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5、《父母,生命中的贵人》(2020年)16、《血战长津湖》【合作】(现代出版社2021年)17、《民国人物在台湾》【合作】(现代出版社2017年)18、《厄运是我深不可测的宝藏》【合作】(现代出版社2016年)19、《总会有天使因你而来》【合作】 (现代出版社2018年)20、《让温暖与坚毅相伴一生》2卷【合作】( 现代出版社2019年)21、策划与主编的著作:(1)《台湾口述历史辑要丛书》15卷(大百科出版社2000年-2010年)(2)星云大师与刘长乐对话系列丛书《包容的智慧、修好这颗心、诚信的力量3卷》(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年-2010年)(3)星云大师人生智慧课《宽心》《厚道》《舍得》《福报》《觉悟的生活》《成就的秘诀》《人生就要不断精进》《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共8卷(江苏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2012年)22、编导或撰稿的电视纪录片:《西北边塞》《生死簰洲湾》《解放战争著名战役系列——中原虎啸天》《使命——深圳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服饰》《中国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母亲河》等。

2021年,张林辞去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任,解甲归田。离开凤凰卫视后,《五色之翼》《微观兵法》《红头绳儿》,同时还创办了头条号和美篇上的《五色之翼》。

2021年10月以来,张林把笔触伸向历史隧道,勾沉探微,关注高原边防,寻找军旅风采,拥抱弱势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

迄今为止,张林个人在《五色之翼》上撰写原创文章136篇。在他自媒体平台上发表的文章,点击量十万加的7篇,访问量过万的81篇,读者留言累计达10万字以上。

一位名叫许廷敏的读者在留言中写道:“读了您那么多文章,从中发现您有三个情结:昆仑山情结,老兵情结,弱势群体情结。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离不开喀喇昆仑山,记得您还有个笔名叫【昆仑树】;您的笔下要么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兵,要么是老兵的妻子。读了您的作品,非常遗憾没有当过兵,没有一群让人回忆一生的战友;同时,您似乎不怎么写将军和富豪,您牵挂的多是略带悲剧色彩的弱者。您心中有一座宝藏,而你还在不停地挖掘着一座座未知的宝藏。”

这篇留言是对张林人生的解构。张林用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秉赋加勤奋才是人生的王道;奉献和回报很多时候是以不等式呈现的;坚持与放弃常常在一念之间。看完本文第一节,恐怕谁都想不到,人中龙凤的张林也有过不堪回首的跌宕人生。

2000年初,北京。朔风怒号,寒裂景山。46岁的副师职退转军人张林,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15年前豪气干云、刚直不阿的张林,何以成为天涯沦落人?是江湖诡谲还是命运使然?余以为,幺蛾子很可能是在张林任职兰州军区宣传部副师职研究员期间出现的。

1954年6月18日,张林出生于湖北武汉王家墩机场。当时,其父张凤祥任中南空军某飞行团作训股长,其母李瑞芬是这个飞行团的文化教员。张林根红苗正,血管里流淌着革命军人的血液。

张林的父母

张林一岁多时与父母合影

张林祖籍是河南省周口地区西华县城关镇北关街。

1938年,蒋介石为阻挡侵华日军前进,扒开黄河花园口,河水沿贾鲁河南下,西华县成了一片泽国。粮食绝收,生活无着。

1939年,只读了四年私塾、还不满15岁的张凤祥参加了西华抗日自卫军。后来这支部队被新四军收编,张凤祥成为实打实的“老八路”。

1938年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彭雪枫(司令员兼政委)、张震(参谋长)、谭友林(政治部副主任)率373人,携长短枪190枝、机枪4挺,来到西华县,与吴芝圃部、肖望东部会师。吴芝圃部主要是由2000余人的西华抗日自卫军组成。自卫军司令胡晓初、副司令侯香山是秘密党员,也是当地有威望的大户。张林的父亲张凤祥当兵后是侯香山的警卫员。

张凤祥是典型的军事干部性格,心地善良、正直无私,行事硬朗,心直口快,话无遮拦。1946年,已经是新四军某骑兵大队副大队长的张凤祥,因患疟疾高烧无法行走,被疏散到老乡家。第三天因有人告密,疏散到这个村子的新四军伤病员,全部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张凤祥被押送到扬州后很快逃了出来,找到另一支解放军部队继续当兵。因为不是自己的老部队,又是被俘人员,张凤祥此后的仕途严重受阻,一块入伍的同志都是团以上干部了,张凤祥还是个股长。

1953年张凤祥(后排右4)与战友摄于武汉王家墩机场

1958年张凤祥在郁郁不得志中选择转业,被分配到开封市计划委员会委任劳动工资科科长。历史的一次扭曲,不仅在张凤祥身上留下了污点,后来还影响了张林的入党提干。

张林的母亲李瑞芬,河北定州人,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随父母逃难到开封。她是开封师范的中专毕业生,1952年被解放军征召入伍,第二年同张凤祥结为夫妇。

李瑞芬的命运令人不胜唏嘘。因为其父有历史问题曾被判刑,释放出狱后又下落不明,李瑞芬总觉得自己被罩在看不见的阴影里,所以性格与张林的父亲反差很大,她工作勤勉,为人低调,与同事相处融洽,是邻里眼中不笑不说话的老好人。她积极要求进步却总是不如愿,如果从入伍第二年写入党申请算起,到 1978年45岁成为“党的人”,李瑞芬少说也写了20多次入党申请。

尽管张林的父母亲后来都转业到地方工作,但军人的优良品质在张林身上得到了遗传和表达。

张林眼中的第一片乌云是文化大革命。下面,是张林的自述:

“我4岁到开封群英幼儿园上学,全托,一周回家一天。7岁到开封县街小学读书直到12岁。这两所学校都是开封最好的。我在小学三年级当了中队委,从三年级起,我的作文经常被当成范文在班级里朗读,考试应该在前五名左右。

但是小学五年级开始文化大革命,基本上再没有上课,13岁升入开封七中。

开封文庙的大门文革中是七中的大门

张林和弟弟张立都在开封七中读书

小学停课闹革命期间,大约在1966、1967两年,我父亲被揪斗、关押长达半年之久。母亲则下放农村搞斗批改,工资被扣发,按全家每人12元一个月生活费发放。我姥姥带着我们兄妹四人生活,这期间,我父亲在农村搞四清时的房东大婶(不识字),用手巾兜着七八个鸡蛋摸到城里我家,让我们兄妹去乡下避难。虽然我们没有去,但还是非常感恩。因为那时许多人见我们连话都不敢说。

我父亲1964年下乡四清时在生产队极力让农民留足口粮,还自己垫钱帮队里买化肥、拖拉机和抽水机,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生产队的乡亲把他看成恩人,而他却受到四清工作队的严厉批评,差点被撤职。

我妈妈说,你爸爸那时候天天跑着为农民办事呢,自己饿得肚皮上都挑着筋。

父母的遭遇让我变得很自卑,不愿出门也不愿见人,窝在家里偷偷传阅了几十本小说。大约是《三国》《水浒》《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类。

张林的父母文革后期被“解放”后全家合影。前排左起:张林、父亲张凤祥、母亲李瑞芬、弟弟张立,后排左起:大妹张磊、表妹孙英、小妹张姝

虽然我上的是文革前的重点中学,校址就在开封的文庙,但基本没学什么文化。当时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不会ABC,照样干革命,全班没几个认真读书的。我在班上算学习好的。我们的数学学到二元一次方程,英语四个学期都是从ABCD从头学起。

1970年,我从两年制的初中毕业,谢绝班主任杨茜峰老师登门动员我上高中的良苦用心,跟随开封市少年篮球队到【五·七干校】边劳动边训练。1971年秋天,开封市少年篮球队10个男队员被全部安排到工商银行当实习生。1972年12月,我从开封市工商银行入伍。”

张林讲的是实话,从严格意义说,他甚至不能算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然而,人生的高度不是由学历决定的。入伍后的张林在英雄部队中开挂。连队五年的摸爬滚打,士兵经历的酸甜苦辣,虽然没有一刻不是在负重前行,有时候甚至是以命相搏,但张林的眼睛从来没有离开过书报杂志。

知识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1977年1月8日,甘肃日报发表了战士报导员张林撰写的通讯《周总理夸我们演得好》。这篇通讯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力,但张林却因为会写新闻于1978年6月被任命为49师高炮营高机排排长,穿上了四个兜的干部服。

从1977年在甘肃日报发表第一篇通讯,到1985年底任兰州军区宣传部宣传处副团干事,张林用了不到八年时间,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战士报导员,悬梁刺股,含辛茹苦,终于成长为西北军旅新闻报道的生力军。

1980至1982年,张林报道了56师两个颇有影响力的二级英模,一个是文明带兵的好班长冶建军,一个是敢唱黑脸的党代表聂教材。冶建军后任新疆军区参谋长,聂教材任张掖分区政委。此二人最初的报道都是张林独立完成的。其中冶建军的事迹在军报一版登了半个版,名为《这班长这个岗位上》当天兰州军区干部部打电话了解情况,几天后冶建军直接提升为连队指导员。

冶建军(左) 延百亮摄影

张林(左)在甘肃古浪营盘滩采访聂教材(中)和三机炮连连长

这两个典型的宣传引起军区的重视,人民军队报派主力记者濮继红与张林一起尝试深度报道二人事迹。组织了怎样当好班长和怎样当好指导员的大讨论,每次讨论人民军队报都发表了数万字的稿件。大讨论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濮继红,张林是写手。老濮还在报告文学选刊上发表了中篇报告文学《唱黑脸的党代表》,使聂教材的事迹广为人知。

1983年,张林担任了56师宣传科副科长,兰州军区组织部想调他,师里不放人,没走成。但两年后军区宣传部再次商调张林,并拿出了军区政治部首长的批示,师里只好放他走了。

此时的张林恰好想做专业新闻人,他立志要登上西北军旅新闻的“珠穆朗玛峰”——他确实做到了。即使是任职经历有变化,也没有动摇他这个决心。

1992年2月,张林任文教处处长。同年11月因文教处撤编,张林转任宣传处处长。1995年6月任宣传部副师研究员,同时兼管宣传处工作。

2025年3月20日初稿 4月4日清明节定稿

来源:云卜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