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比如张尚礼,虽然只是个正七品的官员,可他既然监察金华,那他在金华这个地方,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受他监视,所有的法律案件他都可以过问,当地所有的大事儿小情儿,只要张大人不满意,一纸奏疏他就可以捅到大明皇帝的办公室。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浙江金华,有个叫做张尚礼的监察御史。
明初的监察御史,算上京师和地方,一共就一百一十人。
您别看数量很少,但是权力不小。
就比如张尚礼,虽然只是个正七品的官员,可他既然监察金华,那他在金华这个地方,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受他监视,所有的法律案件他都可以过问,当地所有的大事儿小情儿,只要张大人不满意,一纸奏疏他就可以捅到大明皇帝的办公室。
当年我们说的不是张尚礼职业的问题,主要说的是他写过的一首古诗:
庭院深深昼漏清,闭门春草共愁生。
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
这首诗,名字叫做《宫怨》,我给大家简要的翻译一下:
庭院幽深,罕有人至,更漏滴水的声音在白天也听得清清楚楚。
更漏,就是当时的一种计时工具,跟现在的沙漏差不多,只不过沙漏里是沙子,而更漏里是水。
一位宫里的妃子独自坐在门口,她心中的忧愁和杂草一起生长了起来。
坐着坐着,妃子就睡着了,在梦里,她得到了君王的垂怜眷顾,可是好梦才做到一半,就被树上黄鹂鸟的叫声给惊醒了。
从诗歌研究的角度来说,这首古诗很显然是模仿了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您看,很明显就能看出模仿和借鉴的味道来,而且没有推陈出新,水平也没有超过原诗。
但是,张尚礼写完这首诗之后,这诗几经流传,竟然就传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朵里。
朱元璋一看,感觉这不对劲呐,说你一个地方御史,你怎么能写出和宫里,和后宫有关的诗来呢?
要知道,宫闱是皇权最为私密的场所,关于这个地方的话语权,那必须掌握在皇帝本人的手里,你张尚礼弄出这么一首诗来,你这就是窥伺宫廷,你这就是一种僭越。
而且吧,你看你这诗写的,还春草共愁生,这宫里边让你说的得多么的压抑啊,你又在诗里描述了一个不得宠的妃子,那是不是在暗指君王没有恩情呢?
朱元璋很生气,他大为光火,立刻就把张尚礼给捉了起来,把他关到了蚕室里。
蚕室,不是养蚕的屋子,不是说把张尚礼罢官免职,罚他去养蚕了,这蚕室在古代指的是给即将入宫的宦官做阉割手术的地方。
大概朱元璋的意思是,你这么喜欢窥伺宫廷,喜欢写宫苑诗,那我干脆让你进宫做宦官吧?
张尚礼被捉到蚕室里来,给他做完了阉割手术,就要把他送进宫里去了,只是张尚礼身子比较弱,没有撑过术后的感染,遂死于蚕室...
明初有个佥事,名字叫做陈养浩。
陈养浩的这个佥事,不知道在何所任职,比如都指挥佥事,是正三品。
卫指挥佥事,是正四品,但如果不是在军中,而在别的部门,那就又另当别论,总结来说,佥事有点像今天的科长这么一个职务。
陈养浩的本职工作是佥事,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诗人,他有文化,爱舞文弄墨,有天他就写了两句诗:
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
嫠,就是孤寡。
那么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在城南有个寡妇,每天晚上都哭泣,哭什么呢?哭她战死的丈夫。
这两句诗,也被朱元璋给听去了,朱元璋认为,这诗的问题很大。
这大明天下,尧天舜日,富足安定,百姓人人过的都是好日子,你陈养浩还是本朝的佥事,你说城里有一个寡妇,说她每天都在哭她战死的丈夫,你瞅瞅你把这个社会都描写成什么样了,难不成是整天打仗,日日动乱,战争频发,以至于民不聊生,男人们都战死了?
朱元璋认定,陈养浩这是在诽谤朝廷,于是立刻将他逮捕,五花大绑之后,将他扔到湖水里溺死了。
张信,洪武年间的明朝状元。
古代的状元郎,那含金量简直是太高了。
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你想要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变为状元郎,你必须要经历以下考试:县试,府试,岁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
你必须要在每一场考试中都取得优异成绩,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考试,而每一次考试过后,你将要面对的都是和你一样从下级考试中杀出来的精英,并且,你最终还要在殿试中取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你才能成为状元。
这古代的科举啊,是很难的,特别难,非常难,在当时来说,别说进士了,你就是成了举人,也是光宗耀祖,而要做了进士,那简直是祖坟冒青烟,而要蟾宫折桂,摘得状元郎的桂冠,岂止祖坟冒烟,简直祖坟着火。
而且,状元的这个身份,往往是皇帝钦点的,张信就是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里,朱元璋亲选的。
把张信选为状元之后,朱元璋对张信也十分重用,直接任命他为诸皇子的老师,让他负责教育自己的这些儿子们,给他们上文化课。
那么有一天呢,张信就在课堂上拿出了一首杜甫的古诗,是《绝句六首》,张信摘出了其中四句,让诸位皇子研读: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竹笋顶破了墙根,顽强的生长着。
藤蔓斜钩着屋檐,肆意的攀缠。
雨过天晴,蛛丝在阳光的照耀下轻轻摇曳。
江面泛白,水草也在岸边缓缓的舒展。
这首诗,杜甫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安史之乱马上就结束了,可见杜甫的心情是很好的,我们从诗中也能看出杜甫那种表达宁静闲适的美好心态。
您说这么一首借景抒情的古诗能有什么问题?
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朱元璋认为有问题。
竹笋顶破墙根,什么意思?你是说本朝千疮百孔?
藤蔓斜钩屋檐,什么意思?你是说本朝散乱无序?
雨后有蛛丝,江边有水草,尽是萧瑟破败的感觉,你这又是在暗自隐喻什么?
说实在的,这的确是有点牵强附会了,何况这又不是张信写的,这是诗圣的经典名作啊,多少人都认可,你朱元璋凭什么不认可?
那朱元璋就是不认可,也没有办法,因为那是封建帝制时代,朱元璋是专制君王,他的话就是圣旨。
因为张信引用了杜甫的这几句诗,朱元璋非常记恨张信,可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想法其实说白了太牵强,所以皇帝就暂时隐忍不发。
几年之后,朝廷又办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不同寻常,在经历层层选拔,从地方考试到京师考试,到殿试的最终环节,发榜之后,大家发现,这一次考试录取的士子一共五十一名,这五十一名,全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士子也没有,这个事情,也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此事一出,天下哗然,北方士子认为朝廷舞弊,搞歧视搞针对,偏袒了南方士子,而南方士子则认为自己是凭真才实学考上的,张信那个时候已经在朝中做官,看过试卷之后,他认为没什么问题,建议维持原状录取南方士子,朱元璋心说这么明显的舞弊你看不出来么,皇帝大怒,当即将张信处死。
当然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记载,那就是朱元璋啊,张信引用杜甫的古诗给皇子们上完课之后,他根本就没有隐忍,而是大怒道:
“堂堂天朝,何讥诮如此!”
威严赫赫的大明王朝,岂容你这般讽刺轻慢!
话罢,将张信逮捕,腰斩于市。
吴宪,洪武年间,德安府学训导,在当地负责教书和教育管理的工作。
朱元璋的长子兼太子,是朱标,非常优秀的一个皇储,也很有能力,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可惜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就薨了。
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爱屋及乌,绕过了他剩下的儿子,而选择把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立为了储君,也就是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册立皇太孙,这是大事儿,无论京师还是地方官员,都要上表称颂,一方面夸朱元璋的决定英明神武,另外一方面夸皇太孙英明神武,那么身为府学训导的吴宪,他就写了一篇《贺立太孙表》,其中有这样的章句:
永绍亿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门。
大明江山永世长存亿万年,天下清明太平,朝廷福泽百姓,百姓也感激朝廷。
很普通的贺表,很普遍的句子嘛。
可是朱元璋认为有问题,皇帝说好你个吴宪,你在这里跟我玩谐音梗是不是,有道等于有盗,你的意思是说大明天下全是盗匪!
皇帝震怒,于是将吴宪捉住杀掉。
文章写到这里,很多人会说,这不对啊,我印象中的朱元璋,他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啊?
的确不该是这样,或者说不一定全部是这样,因为就算是上文中的内容,有些也是出自于史料笔记,或者不太权威的史书,真实与否,还有待商榷,但您要说都是假的,那也不太现实。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恢复中原,收复燕云,轻徭薄赋,严打贪腐,在民间又成了亲民的布衣天子,可是换到另一面,他频繁的发动政治清洗,残杀大臣,迫害士人,甚至可以说把文官的脑袋堆成京观,还有他的特务统治,恢复殉葬...
作者才疏学浅,就不评价了,但是觉得清人赵翼的这句话说的很中肯:
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我们很难绝对化的评价朱元璋,我们不应该绝对化的批评朱元璋,我们也不能绝对化的崇拜朱元璋。
当我们再去回望他的时候,没有必要把他否定成独夫民贼,也没有必要把他捧成千古一帝,因为封建帝王的功和过,本身就是生长在同一根毒藤上。
所以,还是超越明君昏君与否的二元叙事吧,与其争辩朱元璋是圣人还是恶人,不如认识到,任何对封建专制者的狂热崇拜,都是对现代文明的背叛。
毕竟,作为一个现代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对一个封建专制帝王大肆鼓吹这种事儿,实在是有点,太荒谬了。
参考资料:
《二十二史札记·卷三二》、《明史·苏伯衡传》、《御制大诰初编·第六》
高寿仙.明初“表笺之祸”补证.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
陈昌云.“朱元璋文字狱说”的历史真伪与传播用意.学术界,2013
赵梓溢.“读书人”身份的认同与背离:朱元璋的心理传记学分析.西北师范大学,2020
来源:历史其实挺有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