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手机厂商vivo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成立机器人实验室,直接瞄准了人们“人手一个”机器人的梦想。而在此之前,三星、小米、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也已经涉足机器人领域。
还对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机器人提供服务的场景念念不忘?别眼馋了,你的专属机器人或许已经向你招手了!
图源:新华社
近日,手机厂商vivo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成立机器人实验室,直接瞄准了人们“人手一个”机器人的梦想。而在此之前,三星、小米、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也已经涉足机器人领域。
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赵勇说,手机厂商进军机器人领域,最直观的优势在于技术复用和成本控制。“他们能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海量用户数据和应用软件技术生态。而这些,正是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
近来,机器人又是上“春晚”扭秧歌,又是完成前空翻、侧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可实际上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理想中的全能机器人可能需要5-8年才能成熟,现阶段机器人还普遍存在智能化程度不足、续航时间短、功能单一和价格过高等问题。”赵勇说。
从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百余台服务机器人的表现就能看出,即便是“网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动作完成度欠佳,“听不懂”或“看不清”指令,甚至需要工作人员用遥控器操作的挑战。
图源:新华社
作为机器人交互方式之一,遥控操作主要用于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在机器人自主决策系统难以应对时用于保证动作质量。比如在展馆、地震废墟、狭窄管道等场景,遥控更能精准操控。
在正常环境中,机器人完全能靠预设程序自动运行,就像工厂里按照固定流程工作的机械臂;也能识别语音指令,人们可直接对它们下达清扫、播放音乐等口令;基于摄像头的视觉识别控制,也能让它们识别环境信息,自主规划行动路径。
“但是人们所期待的机器人,从来就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一个懂需求、有温度的生活伙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说,让机器人高标准地“看懂”人们的表情和动作、“听懂”带方言的指令,目前还有待AI、传感器、机械控制等技术的协同突破。
图源:新华社
2025中国科幻大会上,北京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落地,超过200台高自由度双臂升降机器人和具身数采设备,在这里“学习”浇花、按摩、清理桌台、拿水瓶等日常技能。每年产出的超百万条多模态高价值真实数据,将用于训练开源大模型,从而让机器人“出生”就拥有聪明的大脑,具备多项生活技能。
根据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
“手机厂商的入局,有望按下机器人普及的‘快进键’。”赵勇认为,手机产业所积累的用户群体、技术基础、产业生态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得到验证,也可能在机器人产业再次创造惊喜。
来源:中国科普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