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急事慢做,踏浪前行|新书节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10:22 1

摘要:2023年,新东方“三十而立”。在既往的30年里,新东方在教育行业的每个关键性节点,都作出了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的探索。在言必称AI的这两年,AIGC席卷一切。而新东方在AI方面的布局,则展露出一种“审慎推进”的态度。

编者按:

2023年,新东方“三十而立”。在既往的30年里,新东方在教育行业的每个关键性节点,都作出了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的探索。在言必称AI的这两年,AIGC席卷一切。而新东方在AI方面的布局,则展露出一种“审慎推进”的态度。

“新东方不是个追风的企业” “新东方不怕错过任何一个风口”,这是很多员工眼里的新东方。

慢,或许更意味着稳。

从AI与业务结合的深度来看,身处这股时代风潮里,新东方显然也足够自持。

当下的新东方是做教育的新东方,也是从教育基因延伸出的,更为多元的新东方。

本文节选自多知图书《教育科技这一年 : 教育+AI 新纪元 :(2023—2024)》,该书将于4月9日 12:00 正式发售。

“人的一生是作茧自缚的过程,如果你有能力在活着的时候把茧子咬破,还能变成蛾子飞出来,你就是特别厉害的人,但大部分人还在茧子中时就被煮熟了。”

2023年底,彼时61岁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将自己的状态形容为“正在破茧而出”。

同样破茧而出的,还有新东方。

2023年,新东方“三十而立”。在既往的30年里,新东方在教育行业的每个关键性节点,都作出了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的探索。也是在30岁这一年,新东方升级了企业文化,立志成为中国优秀的、令人尊敬的、有文化价值的教育、生活、文旅服务机构。

“30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我真的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做30年,也没有想到过了60岁还老当益壮,跟大家一起继续风雨兼程。”2023年11月16日,在新东方30周年庆典上,俞敏洪如是开场。

风雨兼程,是新东方过去两年的真实注脚。

过去几年,凭借直播带货探得转型曙光后,做直播带货的东方甄选比做教育的新东方吸引了更多的聚光灯。

但伴随着2024年7月底与辉同行从东方甄选剥离,新东方的教育本色重新“回归”外界的视野——“新东方还是那个做教育的新东方”。

事实上,无论外界关注与否,新东方自始至终从未偏离过教育主线。

……

“新东方不是个追风的企业”。

新东方凭借出国留学业务起家,并据此建立起品牌区隔度。因此,国际教育业务一直被新东方内部视作和其他教育公司之间的差异化竞争点。

过去几年,新东方国际教育业务一直稳步经营,健康成长,并在新东方的转型中担起基石的使命。

如今,教育科技行业迎上 AIGC 的时代浪潮,国际教育业务依然是新东方冲在前列并最早探索出成绩的板块之一。外界也在好奇,新东方国际教育板块到底在如何探索 AI。

“新东方不是个追风的企业。教育也不应该总听风就是雨。”这是新东方国际教育在与多知对话时对自己的定位。

依托于成熟的技术畅想各种可能性,这是新东方国际教育探索 AI 教育产品的第一出发点。

从探索方向来看,新东方国际教育探索 AI 时,聚焦内外两个方向。

……

为什么要先从口语场景切入?

……

“如果 AI 还停留在‘卖点’上,那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像用户通常不会觉得车的引擎是一个卖点,引擎只是车的一部分。对一个行业来说,对用户有利的产品,一定是高度集成各种服务的,‘润物细无声’地提升用户体验。”姚宇西说道,“当我们还在纠结一个产品‘What it could be’(能变成什么样)的时候,它一定不是一个处于完成形态的产品。因为当产品完成的时候,人们就不再会对 AI 这件事儿有特别强烈的感知。我们在等 AI 这件事儿淡下来,到那时才是 AI 真正走进生活的时刻。”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产品研发总监姚宇西说道。

……

当下,姚宇西已经是有十年新东方工龄的老员工。在他眼里,新东方永远提倡急事慢做。他回忆了一段插曲。

2019年暑假,想要调往新东方在线大干一场的姚宇西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俞敏洪的办公室,力劝俞敏洪:“如果这件事(指某项技术系统)咱们没做,别人做成了,咱们就完蛋了!”

俞敏洪没回话,只是“慈祥”地看着他。

姚宇西心想:“完了!完了!老板没听懂!我该怎么讲才能让他更清楚?”

俞敏洪顿了一会儿,说:“你既然想做,就先去做吧,可以在两个部门都兼任着。”

几年后,姚宇西才理解俞敏洪当时的意思。“俞老师当时可能感觉‘这个年轻人真着急’。这些年来,或许有无数人曾在这个办公室跟他说过‘新东方不做什么什么就完蛋了’的话。但他并没有劝阻我,而是放手让我试,让我慢慢去做。”

在姚宇西看来:“新东方不怕错过任何一个风口。很多人都觉得新东方太保守,说新东方没赶上趟,但最后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穿越周期的。我们看了太多技术的风口吹起又落下。教育行业就应该是保守的,任何一次创新都意味着试错,而任何一个(学生)家庭对试错成本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我们宁可慢一点。”

……

多知图书十年里程碑之作|《教育科技这一年:教育+AI新元年》将于近日发售,敬请期待!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