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肺癌,这个几乎在每个人认知中都代表“绝症”的字眼,曾无情地夺走无数生命。
2024年年末,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因肺癌病逝,享年79岁。身价高达534亿的他,拥有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却依然未能战胜肺癌。
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是,金钱与地位在肺癌面前,并非万能的生存护盾。
这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再次将“肺癌是否真的无法治愈”这一医学议题摆上了台面。
肺癌是指起源于支气管上皮或肺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超过82万,死亡人数达71万,肺癌发病率居全国恶性肿瘤之首。
其高病死率的原因在于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多为晚期、治疗手段受限等多重因素叠加。
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5%,小细胞肺癌占15%。
非小细胞肺癌又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亚型。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相对缓慢,但早期症状不明显,小细胞肺癌则进展迅速、易转移。
肺癌的危险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吸烟(主动和被动)、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铀、氡气)、家族遗传、肺部慢性疾病(如慢阻肺、肺结核)等。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约85%的肺癌病例与吸烟直接相关。近年来,中国城市空气中PM2.5超标也被认为是诱发肺癌的重要环境因素。
肺癌的传播途径并不传染性,它不是传染病,不会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在人群中传播。
肺癌的发展是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属于非感染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具有较强的转移性,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液、淋巴系统转移到脑、骨、肝等重要器官。
早期肺癌症状往往不典型,许多患者在体检发现肺部结节时已属中晚期。
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声音嘶哑、呼吸困难、体重明显下降、食欲不振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反复肺炎、发热、乏力等不明原因全身症状。
影像学检查是肺癌诊断的首要手段。胸部CT(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发现早期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高危人群(如吸烟超过20年、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部CT筛查。
确诊肺癌还需依赖组织学活检和病理诊断,通过支气管镜、CT引导下穿刺取得病变组织,再行病理分析,必要时还需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靶向治疗。
肺癌的治疗策略需依据肿瘤类型、分期、患者体质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手术是早期肺癌的首选,若能完整切除肿瘤,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但现实中仅有不到20%的肺癌患者适合手术治疗。
中晚期患者则需依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治疗肺癌的一大突破。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ALK、ROS1等基因突变的患者,靶向药如厄洛替尼、奥希替尼、阿来替尼等可显著延长生存期。
免疫治疗则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代表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已在晚期肺癌中广泛应用。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并发症防治等。康复期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和转移。
肺癌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家属应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
肺癌的预防意义重大。首要措施是戒烟和避免二手烟暴露。研究表明,戒烟5年以上者肺癌风险将显著下降。
此外,应注意居室通风、减少厨房油烟暴露、避免接触有害职业粉尘和气体。提倡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应进行低剂量CT筛查。
健康饮食方面,建议多摄入蔬果、豆类、全谷物,减少红肉、腌制食品摄入。增加运动量,维持正常体重,也是降低肺癌及其他慢性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肺癌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识别、液体活检技术、新一代靶向药物和CAR-T疗法正逐步应用于临床,提高了早期发现率和治疗精准度。
2023年《柳叶刀·肿瘤学》发表的研究指出,结合AI筛查与液体活检可将早期肺癌检出率提升至80%以上,为肺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新路径。
在家庭护理方面,肺癌患者术后或化疗期间可能出现免疫力低下、感染、营养不良等问题,应注重清洁环境、合理饮食、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保持情绪稳定。
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咳血等急性症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肺癌虽难治,但并非不可控。通过科学生活方式、定期体检、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甚至临床治愈。
面对肺癌,恐惧无益,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全方位康复管理。
结语:
1. 远离烟草,改善空气质量,是肺癌预防的根本措施;
2.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
3. 发现持续性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 治疗方式多样,需个体化评估,选择最适方案;
5. 康复期营养、心理、运动管理同等重要;
6. 关注前沿医学进展,为自己和家庭争取更多生存可能。
参考文献与数据来源:
1. 国家癌症中心《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2. WHO《全球癌症统计2022》
3. 《中国肺癌防治蓝皮书(2023年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