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陈平安、齐静春、李希圣等追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怎么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04:28 1

摘要:作为小说,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学得越多越厉害,不用管细节,但细想一下就知道是很难的。因为这不像我们同时学习数理化,三者之间有联系,可以相互促进。

文/一念

《剑来》的基本设定是儒释道三家联合剑修对抗蛮荒天下的妖族。敌我双方的大佬无一例外都在追求三教合一,谁先成功就能取得最终胜利。

齐静春、周密等人的做法是博览群书,融会贯通。道老大、陆沉、郑居中等人的做法是弄几个分身分头学习,然后物理合体。

作为小说,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学得越多越厉害,不用管细节,但细想一下就知道是很难的。因为这不像我们同时学习数理化,三者之间有联系,可以相互促进。

宗教的世界观是冲突的,强行融合大概率会人格分裂。想想同宗同源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其子教派现在是什么状态就知道了,更别说起源不同的儒释道了。

但我还是按捺不住好奇心,想抛砖引玉,探讨一下三教合一是什么意思?怎么个合法?

下面我会先聊一下儒释道三教的核心,然后介绍历史上的三教融合,王阳明心学的三教合一,以及我理解的三教合一。

大家对儒家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悌等价值观都不陌生。但要问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见仁见智。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心,是将心比心。在行,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就从自己开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修自己之身,一直到治平天下。

佛教有小乘、大乘、藏传、汉传等众多宗派。“三法印”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宗派的教义是否正宗。这三法印是指:

诸行无常:世间一切有为法(即所有由因缘条件所生起的现象)都是变化不定、没有恒常性质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恒不变,一切都在生灭变化之中。

诸法无我:在世间一切现象中,没有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灵魂或自我存在。佛教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这些部分都处于不断变化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

涅槃寂静:当一个人彻底觉悟并断除一切烦恼时,能够达到的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彻底解脱痛苦和无明,获得永恒的平静与安宁。

道教的核心

道教杂糅了很多原始宗教,也没有严密的理论著作。这里我根据读《道德经》的心得,总结为下面三点,欢迎讨论。

:“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本法则,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宇宙运行的原则。它是无形无象的存在,是超乎言语表达之外的真理。

:“德”是道的表现和作用,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是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自然的事情。它提倡的是放弃人为的造作和过度干预,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

王阳明心学是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核心为:

心即理:“心即理”是心学的逻辑起点。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都是“心”,所有事物都存在于心中,强调通过内省和体悟来认识内心的本真,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应当紧密结合,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而正确的行动也必须基于深刻的理解。它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真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致良知:良知被理解为内在的道德直觉和判断力,致良知则是通过修养和反省,使自己的行为与良知相一致,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综上所述,心学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亦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心学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广泛传播。

历史上的三教融合

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经大致成型,明代以后则成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的主要功能是“治世”,它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仪规范与典章制度。

道教的功能主要是“治身”,长生不老的神仙生活,中国人素来心向往之。

佛教的功能主要是“治心”,在消除烦恼的心性修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之所以说“合流”或“融合”而不是“合一”,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从各取所需的角度说的,或者是站在其中一家的角度,吸取其它两家的元素。比如很多一家为主站在中间,其它两家被吸收站在两边的画像或塑像。

佛教说孔子是儒童菩萨,所以儒家只是佛教的一个变种;道教说佛陀是老子所化,所以佛教只是道教的一个变种;儒家说佛、道两家都是异端邪说,佛陀不过是外邦的圣人。

这时谁都想通过收编的手法来矮化对手,结果收编手法反而促成了三教合流。

因此,这距离三家观念统一到一个宗教形态之中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的。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将儒家思想为主的三教思想合一而宗教化,开启了真正的三教合一。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认为《剑来》主人公陈平安的原型是王阳明的原因。

我们来看王阳明的理由:他从静坐冥想的神秘体验里获得了打通时空的感受,然后以这个感受作为依据来证明,既然天地万物与我都是一体,儒、释、道难道是分裂的三者不成?

按这个逻辑推演下来,我们还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以割裂的、彼此分别的眼光来看问题的,都是错的。

《传习录》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己则自处中间,皆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儒家是否有必要兼取佛、道呢?答案很明确:“不需要。”

理由很简单:“儒家已经囊括了全部的终极真理。佛教、道教虽然切中了真理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并不在儒家真理之外。”

王守仁的解释是:“我们在儒家的心灵修炼中延年益寿,这就叫仙;我们在儒家的心灵修炼中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这就叫佛。”

后世儒者看不见儒学的全貌,所以才错误地将儒家与佛、道两家分裂来看。

这就好比一座厅堂有三个房间,这就是儒学的全部,但后世儒者不晓得这三个房间全是自己的,看到佛教来了,就割出左边一间给它,看到道教来了,又割出右边一间给它,自己只留着中间那间。

圣人与天地万物同体,儒、佛、老、庄都是圣人的手段,这才是大道;佛、道两家只守着自己那一套,所以都是小道。

这虽然是以儒教为主来说的,但心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很多东西。“三教虽殊,同归于善”,从此三教真正开始合一。

我理解的三教合一

王阳明的三教合一说了最核心的一点,但没有具体展开。这里我以自己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谈谈三教合一。依据主要是《传习录》、《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以及我理解的佛教(并非小说神话中的仙佛体系)。

天人合一(世界是一元的)

整个宇宙是浑然一体的,“我”即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即是“我”。

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是天地万物的心,人性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而心的本体即性,所以心之本体也是至善的。至善就是好的、对的、应该做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天理、道理等等。佛学:诸法无我(第二法印,没有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灵魂或自我存在),一念三千(心足具三千性相)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

诸行无常(世界是运动的)

这点儒释道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一样,承认世界是变化不断的

佛学:诸行无常(第一法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恒不变,一切都在生灭变化之中。老子:阴阳相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儒家:五经之一的《易经》通过六十四卦探讨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一念三千(时空是无限的)

老子:《道德经》认为空间无限广阔:冲而不盈,虚而不满,渊深广大,永无止境,所有事物都从中产生,是万物之宗。认为时间无始无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直接点出时间的无始无终,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了。佛学:芥子纳须弥,一念中就有三千无尽的诸法,显然时空也是无限的。儒家:对时空的理解没有明确表述,存在变化。

世上没有神仙

儒学: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是明确不信鬼神的。佛学: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无神论的,成佛是指“觉悟者”。当然后来和本土宗教(印度教、苯教、道教等)融合神仙化了。老子:老子认为时空是无限的,“道”是不可知的,无善无恶,无为而治,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我们可以推导出老子其实是主张无神论的。

人人皆可成佛

心学:"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人人有良知,因此人人有聪明睿智。圣人高于众人之处仅仅在于致了良知而众人没有去致,众人致了良知,便也成了圣人。儒学:《孟子》里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学:人人可以成佛,成为“觉悟者”。道教:个人通过修炼可以成仙,甚至可以带着别人鸡犬升天。

人人皆我

佛教: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父母儒学:这其实是“天人合一”和“人人皆可成佛”的推论,可以得出儒家的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忠恕之道。因为自己和他人是一体的,那么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道教:没有明确说过。但“天人合一”以及“万物一体”可以视为是一种人人皆我的体现。

中庸之道

儒家: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老子: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功成身退天之道。谋圣张良、商圣范蠡等人功成身退,独善其身是大智慧。佛教:佛陀第一次说法时就提出了“中道”,这是指避免苦行和享乐两个极端。龙树菩萨以此创立了大乘佛教重要的中观派,提出了“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修齐治平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己开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修自己之身,一直到治平天下。老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佛教:开始的小乘佛教重视的是自己的修炼,自己成佛;后来的大乘佛教强调的是普渡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从自身推广到了天下苍生。

修行方法:静坐冥想

心学:王阳明心学最关键的静坐冥想是来自禅宗的,他认为静坐可以让人平心静气,避开外界的纷乱打扰。“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心只有一个,没有染上私心杂念就是道心,被私欲限制了就是人心。修行就是让人心去除私欲,从而成为道心。佛教:涅槃寂静(第三法印)通过止观,彻底觉悟并断除一切烦恼,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彻底解脱痛苦和无明,活得永恒的平静与安宁。止(Samatha)就是“止寂”或“禅定”;观,即智慧。止观是禅定和智慧的并称,乃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由静而得定,由定而生慧,静是达到觉悟(即成佛)的最关键因素。道教:老子提倡致虚守静。静坐是道家养生的一种方法,它也称打坐、盘坐。讲究定心神,平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从唐宋时期佛教禅僧学行道教养生术,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的止观双运修行方法中就融汇了道教的修养方术。

教育方法

儒家:有教无类,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用他们现有的是非观念来启发他们,使其良知开悟。佛教:面对不同的人,八万四千法门总有一个适合TA,选择合适的法门让世人恢复并悟出本来的佛性。心学:罗汝芳、管志道为代表的王学弟子以士人阶层为中心,逐渐向其它阶层推广的倾向,既流行于官僚,也流行于农、工、商。道教:从成语“鸡犬升天”以及《封神演义》看,道教应该是对各种人和动物都敞开大门的。

综上所述,儒释道三家的核心观点并不冲突,完全可以融合统一,实现三教合一的终极目标。

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的理解无疑很粗浅,欢迎讨论、轻拍。

来源:毛利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