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来自云南偏远山区,身旁陪着的丈夫,年长她八岁。去年,她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奔赴至此,开始了婚姻生活。
前些时日,我去医院探望好友,在病房里,目睹了一幕令人感慨万千的事。
邻床躺着一位95年的姑娘,她质朴的脸上带着些许憔悴,却难掩目光深处的坚毅。
她来自云南偏远山区,身旁陪着的丈夫,年长她八岁。去年,她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奔赴至此,开始了婚姻生活。
没有家人的苦劝阻拦,一切皆是她自己的抉择。
她身边还有不少同村的女孩,她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与命运。闲聊时,她们热烈地讨论着,言语间满是期许,畅想哪个远方更好。
姑娘轻声说道,眼前这片异乡的农村,相较故乡的贫瘠,显然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犹记儿时,在我们那个平静的小村庄,突然来了几位操着异乡口音的女子,她们来自云南、四川等地。听不懂的方言,别具一格的服饰与举止,让她们成了村民眼中的稀罕人,众人纷纷围拢,好奇打量。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猜测、谈论她们的身世,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日常。
时光悠悠,一晃数十年过去,村庄旧貌换新颜,生活水平大幅跃升。原以为,外面的世界亦如是,城乡差距早已消弭。
可没想到,时至今日,仍有山区的姑娘们,为了憧憬中的新生活,毅然决然地背井离乡,奔赴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与陌生男子相守一生。
那女人正在孕期,检查出良性肿瘤,只需一场小手术便能痊愈,可婆婆动了私心,生怕手术影响腹中胎儿,竟瞒天过海,匆匆办理了出院。
临走之际,婆婆和朋友说:“等她生完孩子,就打发她回云南老家。”嫌弃之情溢于言表。
在婆婆眼中,她做事拖沓、脑筋愚钝,融不进当地的人情世故,全然不是理想媳妇的模样,甚至已盘算着让儿子另娶新人。
那被漠视的媳妇,还在病弱中盼着未来,殊不知命运的暗流即将汹涌而至。
她的话,让我想起张桂梅老师,她为何要倾尽所有,哪怕燃尽自己,也要为大山里的女孩撬开知识的大门?
因为于那些女孩而言,书本是她们跨越崇山峻岭、改写命运轨迹的唯一舟楫。
物质的帮扶只是一时,唯有从思想的土壤深处播撒希望种子,让知识的养分滋养灵魂,她们方能挣脱桎梏,蜕变出全新人生。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张桂梅老师这激昂澎湃、振聋发聩的话语,恰似一记刚劲有力的重锤,狠狠撞击着每一位女性的心,唤醒蛰伏的力量,奔赴自我的觉醒。
有人说:“乡愁是男人的凡尔赛,逃离是女人的史诗。”她们从小被社会和家庭塑造了三观,明明不全是她们的错,却要承担风雨飘摇的一生。
我曾遇见一只流浪的猫,它瘦骨嶙峋,毛色黯淡,在残垣断壁间孤独地寻觅着什么,恰似那些远嫁他乡的山区女孩。
这里的女孩,从小长在大山里,家庭的贫困如同沉重的枷锁,限制了她们对未来的憧憬。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她们无法继续升学读书,命运就这样早早被注定。
如果有机会远嫁,她们仿佛在暗夜里看到星光,便会带着对新生活的懵懂期待,怀着对原生家庭的复杂情感,踏上千里之外的异乡。
远嫁后,她们在陌生的街头巷尾,在夫家的新环境里,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适应着。语言的差异、习俗的不同,让她们如履薄冰。
她们在岁月的长河里,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港湾,争取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她们的命运,在远嫁的抉择中被改写,其中的悲欢离合,如同大山里终年不散的云雾,沉重而又令人叹息。
女孩应该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那只流浪的猫,或许会在某个角落找到暂时的栖息之所,可它眼中的漂泊依旧。
来源:美好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