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到清明节,天上总会下着毛毛细雨。花草、树木,全部湿漉漉的,微风中还夹着些许寒冷。那么,为什么每到清明都会下雨呢?长辈说“这是祖宗在哭泣”呢,因为他们舍不得留在人间的亲人。
每到清明节,天上总会下着毛毛细雨。花草、树木,全部湿漉漉的,微风中还夹着些许寒冷。那么,为什么每到清明都会下雨呢?长辈说“这是祖宗在哭泣”呢,因为他们舍不得留在人间的亲人。
祖宗是不是真的会在地下哭泣,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清明的雨水总是带着宿命般的准时。有时我怀疑,它是不是被杜牧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施加了什么魔法。
但是我们毕竟是唯物主义者,不应该相信那些怪力乱神的东西。所以,为什么每年到了清明节的前后,天上总是会来一场小雨呢?这些看似神奇的巧合,其实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规律罢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咱们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当中,有6个节气是属于春天的,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清明位于这6个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每当它到来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时间来到了暮春时节,春天就要离我们而去了。
春天将尽,后面紧跟着的就是炎热的夏季了。于是在这个时候,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就要进入中国大陆了。不过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北方此刻的空气仍然比较寒冷。
所以当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盘踞内陆上空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相遇时,就形成了气象学家所说的“锋面活动”,最终产生降雨。所以“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气温会升高,降雨会增多。
紧接“清明”之后,下一个节气正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届时雨量还会增大。民间谚语有“谷雨淋了头,梅雨连绵下”的说法,
意思是说,如果“谷雨”来临时降水达到一定的程度,甚至会影响到江南六、七月份“梅雨季节”的降水量,届时部分地区将会持续降雨20至30天,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总而言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确不是受到了杜牧诗歌的“魔法诅咒”,而是古代农民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得出来的一个结果。
过去我个人不太喜欢清明节下雨,即使是雨下得很小,也不喜欢,纯粹是因为下雨的时候出门很不方便。不过“清明”下雨,其实对农业十分有利。
比如《齐民要术》中记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民间农谚也说:“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这些都说明古人早就观察到这几天会下雨,有利于播种农作物。
但是清明节降雨也是分地区的,比如在湖南长沙,清明前后降雨概率高达60%,而在北方同一时段,更多的则是沙尘与细雨的交织。
所以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土高坡以及内蒙古大草原的人,听到杜牧的那句诗,可能会不以为然。或者他们会想:清明时节哪有什么“雨纷纷”,我看明明是“清明时节风萧萧”、“清明时节沙漫漫”。
但是全国的学生还是统一接受了杜牧的《清明》诗,并把它当成了千古清明诗第一名。“雨纷纷”从小背到大,虽然觉得不对,但是也不会去细想了。
只有我们江南的小朋友,丝毫不会怀疑这一天是“雨纷纷”的。但无论清明节下雨,或是不下雨,感受最深的永远是老农。
农谚有云:“雨打清明前,洼地不种田”。因为农民是要看天气来种地的,有一些毛毛雨湿润了土地,是有利于耕种的。
但是雨也不要过大,否则连降三天,田地里刚种下的秧苗全都泡烂了,到时候“路上行人”断不断魂不知道,农民伯伯肯定要怄“断魂”了。
江南人“扫墓”,总是会赶在微雨中进行,应该就是古人算好了那几天会下雨才故意把“清明节”定在那个时候。
如今的“清明节”,原来是上古多个节日的“混合体”。什么上古的“上巳节”,什么“寒食节”,都被混到了一块儿。
其中“寒食”这个节日在唐代以前十分重要,传说它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特别设立的。由于“介子推”死于火灾,所以古人在这一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
唐朝以后,“寒食”、“清明”合而二为一了,两个节日的内涵也相应地合并到了一起。这么一想,反而觉得清明时节,就应该雨纷纷了。
否则不止是少了一点诗意,更是少了几分传统文化的韵味呢,怪不得古人喜欢在诗词文章里面写雨中的景色。
所以杜甫会说“好雨知时节”,韩愈会说“天街小雨润如酥”,张志和会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明时节的细雨打在脸上的感觉,酥酥麻麻、冰冰凉凉。雨量不大,无须撑伞遮挡也不必担心衣衫会被打湿。
雨水只是刚刚打湿了路面,让远方的青山,近处的绿水的颜色变得比平时更加浓重一些。风景更美了,触目之处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有时在细雨中漫步,想起苏轼《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于是豪情顿生。
打开电视机,《新闻联播》后面是天气预报。看着卫星云图上涌动的气流,忽然意识到现代人已经可以预测到风雨了。假如你听到天气预报说明天会降雨,你很难做出明天不带伞出门的决定。
但是这样一来,你就错失了一个接受春雨“洗礼”的机会呢。可是你要敢坚持出门去“淋雨”,你的母亲又必然会斥责你在“发疯”,所以最后大多数人都会失去“淋雨”的勇气了。
也许再过个一千年,人们不仅能预测清明雨什么时候降临,还能人工干预它什么时候下,什么时候不下,以及降雨量是多少。
春雨的降临从不确定变成了确定,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说背诵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学生们会不会一头雾水呢?
结语今年的清明节,很多地方依然下雨了,也有部分地方没下。不知道接下来的几天,那些没下雨的地方会不会下。不过,脑子里总是想起长辈那句“这是祖宗在流泪”的话。
但是,懂得一点气象学的知识以后就知道了,这种说法完全不可靠。我宁愿相信清明的细雨,是祖宗写给我们的一封信。
仿佛是祖宗在借着细雨告诉我们:天气暖和了,泥土被雨水湿润了,赶快下种子啊,今年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清明节下雨,原来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春天将尽时,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在长江沿岸与北方冷空气遭遇产生的。
不过,这么说是不是又显得太过于理性了?其实,“清明时节雨纷纷”,那是大自然对人间万物的祝福与馈赠。
来源:暮城烟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