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种社交软件或者社交媒体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比如被并不熟悉的人过度窥探生活细节(如旅行记录、家庭照片),或者长期公开性的动态被动传播发酵,以及过度解读等等,都在引发着过多的焦虑令人应接不暇。
「朋友圈三天可见」是自我保护,还是社交冷漠?
“朋友圈”这种独特的社交形式,伴随着社交软件的出现而出现,从最初的热闹繁华,逐渐走向了如今的个体属性分享冷清寂寞,以及商业属性分享活力满满的现象。
因此,设置成“朋友圈三天可见”,既可以说是自我保护,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交形式发展的必然;既是数字时代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社会层面社交降温的缩影。
各种社交软件或者社交媒体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比如被并不熟悉的人过度窥探生活细节(如旅行记录、家庭照片),或者长期公开性的动态被动传播发酵,以及过度解读等等,都在引发着过多的焦虑令人应接不暇。
因此当朋友圈开始有“三天可见”的设置时,不少的人不约而同地就勾选了这个选项。可以说,数字时代下的人际交往中,大家享受分享快乐的同时也更需要清晰的边界感。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设置,在本质上反映出人们对隐私、社交压力与身份管理的复杂态度,这个设置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个体在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表达。因此当个体选择这个选项时,并不能就简单地定义为“社交冷漠”。
一个人是否“社交冷漠”,并不由外界所定义,更不会因简单的一项操作、一种选择就能被定义。每个人面对社交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态度,态度的形成可以有千百样,而最终所呈现的结果却可能只是简单的两三种形式。
我们无法简单地从两三种的结果中就去推导出其形成的种种缘由,想要真正的去理解一个人最终呈现出来结果的原由,往往需要展开了详细地去倾听与了解,这是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相互保持着较慢节奏的建立关系、发展关系,彼此都保有充足的耐心与时间去倾诉、倾听和理解,这对所有人来说可能都是个美好的愿望。
当我们开始推断某种现象为“社交冷漠”的时候,或许也意味着当我们面对着快速发展的社会时,难免会有种既难以清晰感知到他人,又恐于迷失自我的迷惘感。倘若每个当下的身边仍然充盈着足够多值得信任的联结感,想来也就不会太纠结于网络社交的远近亲疏了。
网络社交是现实社交的重要补充,所基于的基本原则并不能完全脱离人与人之间现实基础上的情感联结。当现实中已然缺乏了具体的联结感,仅仅依靠朋友圈中的分享,很难将彼此的信任与理解持续长久地延续下去,适合的方式可以是线上线下两者之间相互的结合。
对于健康的社交生态,将是一种尊重多元化社交的选择:有人需要开放,有人需要屏障,关键在于找到让自己舒适的社交节奏。
——刘老师
#社交# #边界感# #情绪管理#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北京心理咨询#
来源:丐帮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