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雷军宣布造车时,外界不乏质疑之声。然而,小米SU7用数据让所有人闭嘴:首年交付136854台,手握超10万未交付订单,直接跻身“一车难求”的顶流阵营。这一成绩不仅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首年神话”,甚至在全球汽车工业史上也极为罕见。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迎来了两匹现象级“黑马”——小米和华为。
它们以截然不同的模式杀入市场,却同样搅动了行业格局:一个用“首年即爆款”的SU7刷新行业纪录,另一个以“不造车却赚大钱”的鸿蒙智行重新定义产业链分工。
当雷军宣布造车时,外界不乏质疑之声。然而,小米SU7用数据让所有人闭嘴:首年交付136854台,手握超10万未交付订单,直接跻身“一车难求”的顶流阵营。这一成绩不仅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首年神话”,甚至在全球汽车工业史上也极为罕见。
更惊人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小米市值从2024年3月的4000亿港元飙升至1.4万亿港元,涨幅超2倍。尽管财报显示汽车业务仍亏损62亿元(平均每台亏4.53万元),但18.5%的毛利率和2025年盈利的预期,让投资者坚信小米已跑通“硬件+生态”的造车逻辑。随着3月单月交付量突破2.9万辆,小米的规模效应正在加速兑现。
如果说小米是“颠覆者”,华为则是“赋能者”。通过鸿蒙智行模式,华为联合车企推出问界、智界等品牌,2024年销量达44.5万辆,稳居新势力第一梯队。
尽管没有一台车贴着华为LOGO,但其智能汽车业务收入263.53亿元,同比增长474.4%,并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堪称“隐形冠军”。
与小米不同,华为的收入主要来自技术授权、软件服务和销售分成,单台车贡献约5.92万元(仅为小米SU7的1/4)。这种“轻资产”模式虽总收入略低,但利润率更高,风险更小。正如余承东所言:“华为要做的,是成为汽车界的英特尔+安卓。”
从MIUI到“人车家全生态”,小米将手机时代的粉丝经济复刻到汽车领域。SU7的爆火离不开“性价比+智能互联”的组合拳,以及雷军个人IP的号召力。华为模式:技术标准的隐形掌控
通过鸿蒙座舱、ADS智驾等核心技术,华为构建了车企难以绕开的“技术护城河”。与其竞争,不如合作,已成越来越多车企的选择。
对小米而言,当务之急是扩大产能、扭亏为盈;而华为需解决“多界内耗”(问界、智界等品牌定位重叠)的问题。更大的战场在海外:两家企业能否将中国智能汽车的标准输出全球,或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的行业话语权归属。
结语
无论是小米的“造车狂想”还是华为的“技术霸权”,它们的成功都证明了一点: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正从追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这场“双马竞速”没有输家,只有中国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来源:只说数码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