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宣布量产推迟至2025年,这一消息让台湾舆论哗然,这座承载全球最先进2纳米制程的晶圆厂,曾被特朗普称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里程碑”,如今却因人力短缺、成本失控沦为“烂尾工程”。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宣布量产推迟至2025年,这一消息让台湾舆论哗然,这座承载全球最先进2纳米制程的晶圆厂,曾被特朗普称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里程碑”,如今却因人力短缺、成本失控沦为“烂尾工程”。
而美国商务部近期曝光的“技术回流”内部文件显示,这场看似“互利合作”的产业转移,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诱捕陷阱”——通过关税大棒、补贴诱饵与政治胁迫,美国正系统性掏空台湾半导体根基。当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警告“赴美建厂是昂贵而无用的徒劳”时,台湾是否正亲手将“护岛神山”推向断崖?
关税豁免背后的技术收割
特朗普政府以“半导体供应链安全”为名,将台积电纳入关税豁免清单,但其真实意图藏于《芯片法案》的细则之中。
根据美国商务部内部文件,获得补贴的企业需承诺“技术共享”,并接受美方对客户名单、专利数据的审查。
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迫使台积电将2纳米制程转移至美国,甚至与英特尔成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实质是将台湾积累40年的半导体技术无偿输送。
美国对台湾的产业绞杀充满精密算计。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延期并非偶然:美国工程师薪资是台湾的3倍,环保合规成本超本土4倍,而《芯片法案》承诺的66亿美元补贴仅覆盖建厂成本的4%。
更致命的是,美国要求台积电提交包含华为、中芯国际等客户的敏感数据,借此监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动向。
当台湾媒体发现英特尔工程师频繁出入台积电台南研发中心时,这场“技术殖民”的真相已昭然若揭。
民进党当局的配合加速了产业失血。
面对84.8%民众反对技术转移的民意,赖清德政府却将1650亿美元赴美投资包装为“全球布局”,甚至修改法规允许美资控制台积电董事会。
这种“割肉饲虎”的后果触目惊心:高雄楠梓产业园房价暴跌15%,台积电供应链78%企业计划迁美,台湾半导体人才流失率突破23%。
正如台媒所言:“这不是产业升级,而是经济主权的典当。”
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当地时间2日宣布,对台湾地区的对等关税税率为32%。
断供杀招
美国对台积电的“豁免优待”,本质是将其绑入遏华战略的囚笼。
特朗普政府内部文件显示,美方计划在2027年前将台积电在美产能提升至全球20%,一旦台海冲突爆发,可立即切断对大陆芯片供应。
这种“断供杀招”的阴险之处在于:既利用台湾技术遏制大陆,又通过产能转移削弱台湾谈判筹码,最终将两岸同时置于“芯片人质”的绝境。
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已引发地缘海啸。台积电赴美导致台湾成熟制程产能萎缩,而大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借机扩产,28纳米市占率突破34%。
当美国强迫台积电停止向华为供货时,大陆企业反而加速技术突围——华为海思14纳米EDA工具实现国产化,长江存储突破232层NAND技术。
台湾《联合报》哀叹:“美国用台积电给大陆‘卡脖子’,结果卡住了台湾自己的咽喉。”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美元霸权与产业控制的合谋。
台积电在美工厂需用美元结算,而台湾外汇储备正被掏空以支付天价建厂费用。
美国评级机构趁机下调台湾主权信用评级,导致新台币汇率年内暴跌125。这种“产业-金融”双杀模式,让台湾陷入“技术送美、债务留岛”的恶性循环。
正如张忠谋所言:“当凤凰城工厂量产时,台湾的研发血脉早已流干。”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延期困境,揭露了美国“半导体豁免”的残酷本质:这不是产业合作的橄榄枝,而是技术殖民的锁链。
台湾若继续沉迷于“倚美谋独”的幻梦,终将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历史反复证明,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深化两岸融合,才能打破霸权桎梏。
当大陆半导体军团突破7纳米制程、建成全球最大成熟芯片产能时,台湾更应看清——真正的“护岛神山”不在亚利桑那沙漠,而在两岸携手铸就的科技长城之中。
来源:英财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