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斑尾榛鸡(学名:Tetrastes sewerzowi)是雉科榛鸡属的中国特有鸟类,因尾羽具黑色及棕白色横斑得名,别名 “羊角鸡”“撒巴”(藏语)。其体型中等(体长 31-38 厘米,体重 270-407 克),雌雄羽色差异极小,头顶具短羽冠,上体栗色密布黑色
[太阳][太阳]斑尾榛鸡
斑尾榛鸡(学名:Tetrastes sewerzowi)是雉科榛鸡属的中国特有鸟类,因尾羽具黑色及棕白色横斑得名,别名 “羊角鸡”“撒巴”(藏语)。其体型中等(体长 31-38 厘米,体重 270-407 克),雌雄羽色差异极小,头顶具短羽冠,上体栗色密布黑色横斑,喉部黑色围以白色边缘,腹部渐变为白色并具黑斑。斑尾榛鸡仅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栖息海拔 2500-4000 米的高山针叶林、混交林及灌丛。
[太阳][太阳]黄胸鹀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俗称 “禾花雀”,是一种小型鸣禽,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因其独特的黄色胸羽和迁徙习性,成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黄胸鹀在短短几十年内从 “无危” 物种急剧沦为 “极危” 物种,并于 2021 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 世纪 80 年代,黄胸鹀全球种群数量估计超过 1 亿只,但到 2017 年,IUCN 评估其成年个体仅剩约 14 万只,14 年间数量下降超 90%。黄胸鹀在繁殖期大量捕食蝗虫、蚜虫等害虫,对农业有益;非繁殖期以草籽为食,促进植物种子传播。
[太阳][太阳]绿孔雀
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也是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之一,因尾羽上独特的 “眼斑” 图案和华丽的羽色被誉为 “百鸟之王”。作为亚洲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绿孔雀在 2021 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绿孔雀种群数量约 1 万只,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截至 2023 年,野外现存数量仅 555-600 只,集中在云南的元江、澜沧江流域。其栖息地面积较历史分布缩减 95% 以上,被 IUCN 评估为 “极危”(CR)物种。
[太阳][太阳]中华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学名:Manis pentadactyla)是中国唯一的本土穿山甲物种,因独特的鳞片结构和生态功能被誉为 “森林卫士”。作为全球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中华穿山甲在 2020 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约 60 万只,分布于长江以南 17 个省份。截至 2023 年,野外仅存不足 50 只,集中在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的偏远山区,被 IUCN 评估为 “极危”(CR)物种。
[太阳][太阳]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学名: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物种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海南长臂猿广泛分布于海南岛全岛,数量约 2000 只。但由于森林砍伐、盗猎等原因,至 1970 年代末仅存 2 群 7-9 只,一度被认为 “功能性灭绝”。截至 2025 年,野外种群恢复至 7 群 42 只,集中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栖息地面积较历史缩减 98% 以上,被 IUCN 评估为 “极危”(CR)物种。
[太阳][太阳]鳄蜥
鳄蜥(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中国特有的原始爬行动物,被誉为 “爬行界大熊猫” 和 “活化石”。20 世纪 50 年代,鳄蜥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数量超万只。但因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原因,至 2004 年全球野生种群仅剩约 950 只,被 IUCN 列为 “濒危”(EN)物种7。截至 2025 年,中国野生鳄蜥恢复至约 1400 只,其中广东罗坑保护区占比 2/3,成为全球最大种群。
[太阳][太阳]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近岸海洋哺乳动物,被誉为 “海上大熊猫”。截至 2025 年,全球中华白海豚数量约 5000 头,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沿岸。中国是核心栖息地,占比超 80%,其中珠江口、厦门湾、北部湾为三大密集区。
[太阳][太阳]绿海龟
绿海龟(学名:Chelonia mydas)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海龟是唯一草食性海龟,全球现存约 8 万 - 10 万只产卵母龟,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中国南海是核心栖息地,占全球种群的 15% 以上,其中西沙群岛、广东惠东港口为关键繁殖地。
中国邮政为宣传拯救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意义,于2021年12月3日发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三)》特种邮票。
来源:小高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