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对于我们不少家长来说,基本上都采取的是“年龄到了就入园”的想法。
想先问问大家:
你会让孩子三岁,就上幼儿园吗?
其实,对于我们不少家长来说,基本上都采取的是“年龄到了就入园”的想法。
就像我那时候一样,孩子待在家里,就必须需要一个人来全职看孩子,但若是及时送去幼儿园,可以大大释放人力。
在减少精力、时间上的育儿投入之外,还能让家长有更多的机会,来做自己的事情。
然而,3岁让孩子入园,真的合适吗?
有一次,我跟一位幼儿园老师聊天的时候,她就明确的说道:“我不会让自家娃3岁就入园”。
刚开始还觉得诧异,后来听到她的解释后,才恍然大悟。
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孩子入园的那些事,或许能点醒我们很多家长。
01.为什么不宜过早入园?
关于孩子入园这个事儿,大多数家长都本着“能送则送”的原则。
可事实上,跟幼儿园老师聊了一通才明白,过早入园,至少会出现三点弊端。
①免疫系统未成熟,频繁生病影响发育
大家都知道,3岁前的孩子,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而幼儿园呢,又是个集体环境,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传播的都很快,所以过早入园,很容易出现频繁生病的状况。
更可怕的是,根据《中华儿科杂志》研究显示:
3岁前入园儿童的年患病次数,比3岁以后入园儿童高出40%。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频繁生病不但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就像不少家长反映的那样,孩子在幼儿园里频繁生病后,就会导致他们将“幼儿园”与“不舒服”建立负面联结,形成入园抗拒。
甚至对后续的学习和成长,都带来深远影响。
②分离焦虑高峰期,过早分离影响安全感
2—3岁是儿童分离焦虑最为严重的阶段。
美国儿科发展研究中心指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皮质醇水平会急剧升高。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压力会非常大。
就像之前朋友就跟我讲过,自己刚满3岁的女儿在入园后,连续一个月,每天哭到呕吐,后来还出现了拔头发等应激行为。
其实,这种过早的强制分离,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型依恋,甚至影响未来的人际关系模式。
③自理能力不足,挫败感影响自信心
很多家长可能都低估了“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觉得幼儿园能慢慢帮助孩子建立这些能力。
事实上呢,却可能弄巧成拙,让孩子陷入巨大的困扰之中。
就像有很多幼儿园老师不断强调的那样:
不少孩子在入园时,都无法熟练穿脱衣物、独立进食、清楚表达如厕需求,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都会带来影响。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说法,这些基本生活技能的缺失,会导致“能力危机”。
就比如说,孩子因为无法完成同龄人能做到的事情,而产生连续的挫败感,这种早期负面的自我认知,甚至可能延续到学龄期。
所以说,过早入园看似能解放家长,实则很容易将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让他们饱受摧残。
02.智慧入园,要做好4个准备
想要让孩子更快的融入新环境,除了要看孩子的年龄之外,四个准备工作,也缺一不可。
第一,要建立健康节律。
入园前的3个月,就应该逐步调整作息,培养与幼儿园一致的饮食、午睡时间。
此外,还要记录孩子的免疫情况,从而确保孩子的身体达到最优状态。
第二,渐进性分离训练。
作为家长,可以先从短时间分离开始做起。
比如自己在隔壁房间,让孩子在另外一个房间独自玩耍,慢慢地延长时间。
此外,可以通过绘本帮助孩子理解“分离是短暂”的概念。
第三,生活技能闯关游戏。
有不少家长如今都在入园前,给孩子设置了生活技能闯关游戏。
比如把穿衣、洗手、独立如厕等技能,设计成游戏关卡,每掌握一项能力就奖励贴纸。
从幼儿园的相关数据也能发现:
能完成5项基本自理技能的孩子,入园适应问题减少76%。
第四,提前熟悉新场景。
我们可以确定好幼儿园的时候,就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外围玩耍,参加一些亲子体验课。
而这种“环境预适应”能显著降低孩子的应激反应。
其实,孩子入园,是他们第一次去独自面对一种新环境,也是他们与家长分离的第一个窗口。
所以,生活和环境上的改变,对他们的身心,都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我们家长与其一味的以年纪作为标准的时候,还不如去观察孩子能否入园的信号。
比如,是否能清楚表达基本需求、对同龄人是否能表现出兴趣、是否可以独自专注活动,以及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或许,这些才是判断孩子是否入园的标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晚几个月入园不会耽误成长,但过早入园,可能真的会留下伤痕。
大家说,对吗?
来源:奶豆爸爸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