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的“奇才”黄蛉,为何让导师失望辞职?偏离主题的华丽文字与浮躁心性,终让破格录取的机遇沦为仲永之憾。
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的“奇才”黄蛉,为何让导师失望辞职?偏离主题的华丽文字与浮躁心性,终让破格录取的机遇沦为仲永之憾。
2009年高考考完以后,跟往年一样,有篇作文特别引人注目,跟其他的都不一样。
不过这次作文引发的社会热议和关注度,明显比以前高出了许多。并不是说这位考生在作文里说了什么特别震撼人心的话,而是因为他居然用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来写,而不是我们常用的简体字。
黄蛉[líng]这位考生,因为写了一篇超牛的古文作文,被大家伙儿叫做“古文小能手”。
原以为这篇超级厉害的文章能得到专家的青睐,帮我实现逆袭,就像鲤鱼跃龙门那样一飞冲天。可谁曾想,高考成绩揭晓后,那篇全用甲骨文写的作文,竟然只拿了6分!
黄蛉高考作文出了差错,语文分数大跌,最后高考总分连本科门槛都没摸到,眼看就要没学上了。
就在这时,有一所大学向他伸出了援手,让这位考试失利的学生成功拿到了985大学的学籍,并且还特别请了一位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来给他上课。
谁也没想到,过了两年时间,大家还没见黄蛉在那一行里搞出点名堂,给中国的古文字研究出点力,结果先从学校那边听到了新消息。
黄蛉的那位特别请来的老师,居然向学校提出了不干的申请,而他辞职的理由真让人意想不到,就是不想再教黄蛉了。
这两年黄蛉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寒门学子】
黄蛉家里的状况真的挺让人揪心的,他爸妈都是种地的,长年累月在深圳做工。他家穷到什么程度呢?他的老师曾感慨地说:“这孩子既勤奋又艰辛,家里连房子都塌了。”
因此,对黄蛉而言,高考就是他翻身的唯一出路。
要是抓不住这次机会,他可能就得照着爸妈的老路走,说不定还会让自己的孩子也跟着受罪。
学习这事儿吧,不是说只要你拼尽全力就一定能如愿以偿的。
黄蛉家里条件不太好,所以他能得到的学习资源就比别人少了很多。再加上他自己好像也不是那种特别聪明、有天赋的学生,所以在2008年第一次高考时,成绩就不怎么好。
老师跟他说,能上个二本就不错了,毕竟他已经拼尽全力,这或许就是他努力的最好回报。
不过黄蛉可不这么想,他心心念念的是去上海上大学,他梦想中的知识殿堂是复旦大学。
要么就努力考上985、211这样的好大学,要么就别上大学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黄蛉不顾家人的阻拦,坚持要再读一年高三。
黄蛉打小就是个主意特别正的孩子,一旦他决定的事儿,谁劝都没用。所以,尽管心里有些为难,父母还是给他掏了复读的学费,反复叮嘱他这回可得加把劲儿。
这一年,对黄蛉来说是个转折点,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蒲老师是复读班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研究古文字。每次上课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时,他总会穿插讲些有关甲骨文的小故事。
黄蛉被这些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总爱私下找蒲老师讨教,一来二去,两人因为这个共同的爱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现在咱们国家已经确认的甲骨文有一千多个,而在短短一年里,黄蛉靠自学就掌握了大概八九百个。
他到底有多喜欢甲骨文呢?
他写的历史笔记全都是甲骨文,就连毕业时给同学留言,也都是用的甲骨文。
阅卷老师的工作负担很重,碰到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章,批改起来也确实挺费劲的。
这意味着他很难拿到高分,只能得到个普通分数。
这时候,黄蛉突然发现,写作文的规定里并没有说不能用繁体字,于是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
【现实的沉重打击】
高考成绩一公布,黄蛉顿时愣住了,他的分数连本科的门槛都没摸到,比起第一年考的成绩差远了。
黄蛉对这个结果挺吃惊的,他多努力了一年,怎么成绩还不如去年呢?
他认真瞧了瞧各科分数,发现语文分数最低,原来是作文只拿了6分拖了后腿。
就在这时,那篇甲骨文写的高考作文只拿了6分的新闻,一下子火了,大家都想知道这篇“奇特”的作文是谁写的?
很多人觉得,现在懂甲骨文的人真是太少了,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个能人,大家应当珍惜、好好栽培,而不该去压制他。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不光是黄蛉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就连高考语文阅卷组的老师们也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
黄蛉的作文分数怎么这么低,到底是为啥呢?
老师评判的结果是,这篇文章跑题跑得太远了。
这个结果明显让大家难以接受,特别是黄蛉自己,他不停地喊冤,觉得这是阅卷组专门针对他的甲骨文作文进行打压。
这件事经过多次舆论传播后,黄蛉这个名字渐渐被很多高校招生办的老师所熟知,甚至有几所三本院校主动向黄蛉发出了特别的邀请。
真可惜,他被邀请去学的专业并不是研究甲骨文的,而是别的方向。
黄蛉没直接说好或不好,就说他会想一想。
就在那个时候,他拿着试卷跑到了上海。
他冒险用甲骨文来写高考作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能成为某位老师的弟子。
这位复旦大学里的老师,名叫刘兴钊教授,正是因为遇到了他,黄蛉才对复旦大学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向往。
那刘兴钊教授对黄蛉究竟是怎么个看法呢?
高考一完事儿,刘兴钊教授其实早就听说过黄蛉的名字了,心里特别盼着他能在古文字这块地里捣鼓出点名堂来。
这次到上海,黄蛉特意去找了刘兴钊教授,跟他见了个面。
刘兴钊教授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关注,是因为他破例收了一个很特别的学生。这个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对甲骨文特别着迷。刘教授碰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三轮车里琢磨甲骨文呢。
换句话说,黄蛉到上海这一趟,其实就是想讨刘赵教授的欢心,好让自己能顺利搭上进入复旦的快车。
不过,当刘兴钊教授翻阅了黄蛉抄写的古文作文后,他觉得黄蛉是个挺有才华的学生,这点很让他看好。
但是,他对这些字的认识都挺浅显的,里头还夹杂着错别字。正是这次去了上海,他才明白为啥自己高考作文分数那么低了。
阅卷老师看到这篇作文挺特别,就特别认真,专门把试卷送到了四川大学,找来了研究古文字的专家,还把它翻译成了简体字。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这篇作文里不光有甲骨文,还有像青铜上的铭文、大篆这样的古老文字,写得既规范又整齐。
不过,阅卷老师的任务可不是钻研古文字,他们得批改作文,然后根据作文的内容,给出恰当的分数。
挺可惜的,虽然能写出这样文章的考生可能在古文字上挺有才华,但高考作文比的可不是谁懂的古文字多,而是要看谁的文章写得更好。
由于说得太离谱,没讲到点子上,还净是些漂亮但不中用的话,所以最后只给了6分,算是很低的分数了。
黄蛉心里很是不满,可教授的一席话让他没话可说。
他直接跟黄蛉说,作文里有好几个明显的错误,还给他指出了正确的写法,这些都说明黄蛉在古文字学习上还得加把劲。
最后很明显,黄蛉没能满足复旦大学特别录取的那些要求。
黄蛉从上海回到四川,心里挺不是滋味,因为他碰到了个棘手事儿。本来吧,他想着只要发挥正常,二本大学的通知书还是能拿到的。可这回他走了险棋,作文竟然只拿了六分,把总分拖得老低,结果就跟本科大学擦肩而过了。
那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做呢?
重读一年面临的挑战肯定更多,而且还不一定能获得家长的赞同和帮助。
黄蛉会怎么做决定呢?会不会有大学破例收他呢?
【三级跳跃】
就在黄蛉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四川大学锦川学院向他发出了邀请。
为了显示对优秀人才的尊重,学校特地请回了64岁的老教授何崝。在退休前,何教授一直在四川大学教古文字学,是这方面的行家。
这次学校请他回来,主要是让他担任黄蛉的指导老师,挑起了这个大梁。
进了学校后,黄蛉一直挺受媒体关注,他的采访报道隔三差五就出现。到了2011年,有媒体说,四川大学已经把黄蛉的学籍转到了自己这儿,他不再是锦川学院的学生了。
简单来说,黄蛉一直在三本学校读书,到了大三那年,他一下子进步很大,成功考上了他一直想要的985名校的资格。
这个消息一传开,黄蛉又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有人觉得,学校这种做法能造就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能给那些有特别才能的孩子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与平台。
有人觉得,考到哪所学校就是哪所,这种做法是抢了别人的教育机会,对其他考生来说挺不公正的。
正当大家热议黄蛉的学籍风波时,他的导师何崝的一个举动,让舆论一下子炸开了锅。
何崝究竟干了些什么?这事儿又给黄蛉带来了啥影响呢?
【指导老师辞职】
何崝老师被学校再次请回来后,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指导黄蛉学习。老实说,一开始的时候,何崝老师心里头对黄蛉可是充满了期待。
现在的人心里都太急了,考生们心里都清楚,高考是他们翻身的好机会。挑个抢手的专业,以后好找个不错的工作,说不定就成了普通家庭孩子出人头地的大好时机。
现在的学生里,能真正静下心来钻研学问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碰到黄蛉这个学生,他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盼着这家伙以后能成为自己的好学生,最好在古文字这块地上挖出点宝贝来,给国家出点力。
不过跟黄蛉实际相处后,何崝觉得他和自己原先想的有点出入。
这孩子缺乏做研究该有的稳重,做起事来毛毛躁躁,又好面子,这让何崝心里犯了嘀咕,不知道该不该再坚持下去。
有件事让何崝下定了决心,他决定不再教黄蛉这个学生,哪怕因此要辞掉自己的工作也在所不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世纪80年代,四川大学特别允许了一个没有高学历的社会青年入学。为啥给他这个特殊机会呢?因为这小伙子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对古文字研究特别着迷,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学校打算好好栽培这位年轻人,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都尽量向她倾斜。可没想到,她因为特别优秀被川大破格录取,一下子成了大家瞩目的对象,老有媒体记者来采访她。时间一长,这位年轻人听到的夸奖话多了,就有点得意忘形了。做研究静不下心,平时说话做事也傲慢起来,结果最后因为这骄傲自满的性格,被川大退了学。
经过那次的教训,何崝对黄蛉的日常管理变得特别严谨,反复提醒,要他千万别走上那个年轻人的老路。
不过黄蛉还算有点小名声,因此来采访的记者一个接一个。黄蛉呢,被大家夸得飘了,慢慢忘了自己是谁,觉得自己老厉害了,到后来,连何崝老师耐心的劝告都不当回事了。
经过两年的相处,何崝心里清楚黄蛉以后会走到哪一步,可他不管怎么好言相劝,黄蛉就是不当回事,还是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采访。
在一次访谈里,黄蛉告诉记者他能读懂《文心雕龙》,这话一出,何崝对黄蛉算是没了指望,甚至宁可丢掉工作,也不想再当他的老师了。
何崝说,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就是心里太失望了。记得黄蛉刚入学那会儿,学校为了好好栽培他,还专门给他设计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就是因为看好黄蛉的未来,觉得他能有大出息,他才决定重返校园教书的。
现在的他心灰意冷,只盼着回家过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宁愿不工作也不想再教黄蛉了。
很明显,黄蛉挑了一条没法回头的路走,这条路走到头,恐怕就是得被学校开除。
怎么黄蛉只是随口一提《文心雕龙》,何崝就那么沮丧,这事儿还成了让何崝彻底崩溃的关键呢?
说实话,何崝并不是不赞成黄蛉看看《文心雕龙》这本书,它真的挺好的,读了能让人有不少收获。但这本书有点难懂,黄蛉却说他能读懂,这明显是在夸大自己嘛。
一个骄傲自大的人,根本不把心思好好放在做学问上,稍微有点成绩就到处炫耀,这样的人很难有大出息。毕竟做学问是条辛苦路,非得在这过程中耐得住孤单,抗得住干扰,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在这方面,黄蛉明显做得不够好。
另外,何崝教授给黄蛉上的课主要是讲先秦的文献和古代文字,但《文心雕龙》这本书是南北朝时候刘勰写的,它和古代文字研究没啥大联系。
黄蛉的那番话,让何崝成了同行间的笑柄,搞得大家误以为何崝平时就是给黄蛉讲这本书的。
而且,经过两年的悉心栽培,黄蛉在古文字领域的进展并不理想。他虽说学了点皮毛,但也只是入门级别的了解,似乎缺乏深入研究的天分。再加上他性子急躁,看来以后也不太能给古文字研究带来什么真正的贡献。
心碎、难堪、恼火......
各种心情混杂在一起,何崝最终只能硬着头皮递交了辞职信,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深爱的学校。
那个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焦点的黄蛉,到头来还是走上了仲永的老路,变得和普通人没啥两样了。
【后记】
黄蛉的师父宁可丢掉饭碗,也不肯再教他东西了,这事儿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不过仔细回想一下,从好多事儿上也能看出点苗头来。
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参加高考前都会好好准备一番。
黄蛉表示,他在写高考作文时,突然有了个主意,想用甲骨文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好让老师能一字一句仔细读完他的作文。
但这事儿仔细一想,就站不住脚了。
尽管他非常钟爱古文字,但他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用古文字写出一篇长达上千字的文章。这就像我们写英语作文,就算你平时经常说英语,常常见到英语,也偶尔写些小短句。可要是平时不天天刻苦练习,怎么能在高考那样紧张的时刻,轻松地写出一篇流畅的全英文作文呢?
说起来挺简单,其实是因为黄蛉在这之前已经反复练了好多遍了。
他很明白上学考试有多重要,可自己成绩老是不行,离目标还差得远,所以得想办法走别的路了。
黄蛉这样做可能早就打好算盘了,但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为自己打算也没啥不对。大家对他感到失望,并非因为他耍了小聪明,而是觉得他身上展现出的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
大家都盼着他能有大出息,学校也特地给他开了方便之门,就指望他能成才。可他呢,没啥真本事还老爱夸大其词,心不定气也躁,就因为这种不对头的学习态度,自己把自己的前途给葬送了。
当然,有人称他为奇才,觉得学校该特别看重这样的人才。但话说回来,奇才首先得是真才实学,黄蛉嘛,也就有点小机灵,对这东西感兴趣罢了。何崝老师费心教了他两年,结果黄蛉在古文字这块儿一点长进都没有,可他倒好,还出去夸大自己的成果。
要是有人开始自大了,那他很快就会尝到失败的滋味,就像黄蛉那样,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参考来源:
《四川大学教授不愿教甲骨文兴趣班学生》2011年11月5日 成都晚报报道
成都晚报报道《那个写“甲骨文”的考生出现了:作文被说跑题了,我觉得冤枉!》2009年6月25日
[3] 2011年11月6日,沈阳网报道《川大特别录取研究甲骨文的考生,教授却辞职说不愿意教》
[5] 根据网易教育频道的综合报道,《那位教甲骨文考生的老师离职了,说他太会夸大其词,吹牛本领无人能及》2016-03-28
[6] 据新快报报道,2011年11月6日,有说法称四川大学一名擅长甲骨文的学生行为浮夸,而教授因此提交了辞职信。
来源:头号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