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一度因为续航焦虑被质疑与抛弃,如今,很难想象,2024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603万台,中国占70.4%。
十年前,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一度因为续航焦虑被质疑与抛弃,如今,很难想象,2024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603万台,中国占70.4%。
类似新能源车的价值质疑论出现在机器人领域并不稀奇。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价值。因为技术的成长性很难通过刻舟求剑式的方法论得到明确结果,只是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借助当下最热门的技术,未来能够跨越周期跑出的概率更大。
正如谁能想到,当下的电池能量密度能提升三倍有余,比亚迪通过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充技术,更是在成为燃油车“终结者”?朱啸虎说,没有人会花数十万买一个会翻跟头的玩具。
问题是,十年后,人形机器人是否依然是那个“十几万的玩具”?
本文整理了近期部分专家的观点。大体来看普遍看好行业长期发展。
基石资本投资部执行董事张任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次技术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泡沫,第四次工业革命即AI革命,也一定会出现过热和泡沫,由此带来的过度投资和人才聚集,也推动了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新技术的发展、新范式的传播,泡沫过后,迎来了新的繁荣,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也会经历这个过程。”
“行业正在经历估值比较高的一个泡沫期,但是长期来看,机器人是一个非常长的赛道,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一定会经历所谓的概念、技术驱动或者其他带动行业估值往上走的阶段,最终会回到冷静的回归期。”华东某早期科技投资机构合伙人称。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表示,AI的发展整体是S形——刚开始必然会有一段时间的亏损,此时会存在投资人没有耐心持续投资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日前也对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要做到特别成熟要更久,需要5~10年时间。
开源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孟鹏飞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如电机、减速器、丝杠、轴承、轻量化结构件等,是机器人产业的基础,同时也是高端制造业亟待突破的瓶颈。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环节的突破有望复用至整个制造业,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即便短期内人形机器人尚未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硬件技术的持续进步也将为制造业带来显著增益。
上海证券认为,近期国内外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产业潮起入局者明显增多,国内华为、字节跳动、比亚迪、小米、广汽、蚂蚁等车企、科技厂商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海外特斯拉、1X、FigureAI等加速商业化量产步伐,DeepSeek人工智能公司的涌现推动通用机器人大模型的发展,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本质上已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而且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华西证券认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凭借领先的专利布局、活跃的企业创新,实现技术不断突破。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智能平台搭建,成果丰硕,为产业崛起筑牢根基。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产品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各类展会活动成为技术展示与交流的关键平台,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未来产业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推动其深度融入经济与生活。
深创投认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四足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是一种中间形态,具备很好的商业化落地能力,仿人、类人的双足机器人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从投资的角度,应长期关注中间形态到终极形态的发展拐点,一旦拐点到来,机器人作为万亿级别产业极有可能出现“巨无霸”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利庄则表示,投资人在盈利层面的担忧合理,但科研层面从0到1非常重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70%的工作都可以用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再加上人工智能的算法来解决,不一定非要强调人形。人形机器人目前从机械操作以及各方面调研和分析来看,特别是双足人形机器人,效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在未来10年,人形机器人将走进工业、特种、危险等场景,经过这些场景的验证后,才有可能进入家庭提供服务。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认识到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需要时间的验证。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指出,机器人过往的技术源于自动化和机电控制技术,按照这种方式去落地,都做成了项目制的公司,不能用上一代机器人的投资逻辑来判断当下,目前行业估值的确有一些溢价,但和全新一代机器人的估值体系发生变化相关。“未来能真正给机器人带来价值,能产生巨大估值差异的,一定是软件方面即大脑的这部分,针对某些应用场景可以率先实现落地。”谭维佳说,“但在真实的物理世界时间,数据搜集维度和量级非常庞大,硬件和智能化的结合也会存在很大挑战。”
均普智能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郭继舜表示,大模型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比肩的可能性,机器人将把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能力实体化,进而演化为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也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后,人类普遍拥有的第三个智能设备。“在实际应用层面,人形机器人的能力确实有待提升。但我们往往会高估一项技术短期内的作用,却低估其长期的影响。未来5到10年,我们会看到人形机器人对生活的切实改变。”郭继舜说。
南京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刘爽则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绝不会像当前大家期望的一样一路顺风,甚至要准备迎接技术瓶颈期和冰河期。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主义,需要资本、生态、人才等诸多发展要素共同作用,甚至需要个别天才带来技术拐点。刘爽强调,如过早透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预期,导致行业资源大量浪费,在目前技术底座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量低水平、同质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并不具有底层研发或者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被反噬。
乐聚机器人CEO冷晓琨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是找到场景先用起来,因此行业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基本硬件稳定性和技术鲁棒性。眼下人形机器人进工厂连行业标准都没有,例如,机器人应该无故障工作多少小时尚无标准。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在使用和磨合过程中会显露出硬件、智能性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在提高未来工厂以及家庭使用场景中机器人的鲁棒性。
穹彻智能CEO卢策吾也表示:由于行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平台与投资人各有画像。有的人看重商业化落地,有的人看重技术突破。不同公司会走不同技术驱动的商业化路径,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画像,卢策吾建议可以画一个坐标轴,纵横坐标分别是纯技术信仰派与纯商业变现派,行业内的各种声音都可以放在这个坐标轴内去分析。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