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李这句话像一枚钥匙,瞬间拧开了他记忆的阀门——那些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的童年,母亲系着蓝布围裙揉面的剪影,以及蒸笼掀开时扑面而来的草木清香,都裹挟着湿润的春意,在旅人的眼眶里凝结成雾。
归途:绿意与炊烟的交响
清明时节的赣南丘陵,总被一场又一场的雨浸润得愈发苍翠。当高铁穿越重峦叠嶂,车窗外倏然掠过几簇摇曳的艾草,同车厢的小李轻声叹息:“该回家做艾米果了。”
小李这句话像一枚钥匙,瞬间拧开了他记忆的阀门——那些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的童年,母亲系着蓝布围裙揉面的剪影,以及蒸笼掀开时扑面而来的草木清香,都裹挟着湿润的春意,在旅人的眼眶里凝结成雾。
我与小李都工作在广州,我是赣北的瑞昌人,小李则是赣南的上犹人,但都是“江西老俵”,自然多了一份老乡情结。小李站在老屋门槛前,看70岁的三婶佝偻着腰在石臼旁捶打艾草。木槌与石臼相撞的闷响惊飞了檐下的燕子,青石板上溅落的汁液如同写意的水墨。
“城里卖的艾米果总缺了这捶打的力道。”三婶絮叨着,将捣碎的艾叶与籼米粉揉成团,青白交融的刹那,仿佛把整个春天的魂魄都揉进了面团。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铁锅上蒸腾的雾气模糊了墙角的族谱,却让那些镌刻在食物里的家族密码愈发清晰。
采青:大地馈赠的童年契约
天光未亮的清晨,我跟随小李与其堂弟踩着露水钻进后山。竹篮里渐渐堆满带着齿痕的嫩艾——这是祖辈相传的采摘秘诀:被虫啃食过的艾叶苦味最淡,清香最浓。
10岁的侄女举着沾满草汁的小手雀跃:“姑妈快看!我找到了‘元宝艾’!”她所谓的“元宝艾”,不过是两片艾叶恰巧叠成铜钱状,却在孩子的想象里化作能带来好运的宝物。这让我想起30年前的自己,总以为每片艾叶背面都藏着山神的童话。
田垄上的采青大军渐次热闹。拄拐杖的阿婆眯眼辨认艾草与野蒿,新婚的媳妇跟着婆婆学掐艾尖,归乡的游子举起手机拍摄沾着露珠的艾丛发朋友圈。当都市人用“有机”“轻食”定义这些野生植物时,赣南人早已在千百年的实践中读懂了草木的语言——艾草要在清明前采撷才能锁住鲜嫩,米浆需用山泉水研磨方显清甜,就连蒸制时的火候,都要根据当日的湿度调整松针与硬柴的比例。
手作:食物链上的情感编码
小李三婶的厨房像座微型食品工坊。浸泡整夜的籼米在石磨中化作绸缎般的米浆,土猪肉与春笋在案板上奏响脆嫩的鼓点,晒干的柚子叶在沸水里舒展成碧玉小船。最动人的莫过于看老人们包艾米果:布满皱纹的手指将青团捏成元宝、月牙、锦囊,每个造型都是无声的祈福。八叔公把艾米果捏成小龟模样:“这是给你太奶奶的,她属龟。”
蒸汽升腾的灶台旁,小李似乎听见食物在讲述家族史。三婶往馅料里多添一勺猪油:“你爷爷走那年闹饥荒,全族人凑不出半两油,祭祖的艾米果是用米汤拌野菜包的。”铁锅边缘焦化的米浆结成琥珀色的脆壳,那是时光沉淀的滋味。
当工业化生产的青团占据超市货架时,赣南人依然固执地守护着手工制作的仪式感——或许他们深知,机器压不出艾草纤维里的阳光雨露,流水线卷不走木甑蒸腾里的血脉温度。
祭味:生死对话的餐桌哲学
扫墓归来的傍晚,祠堂前的八仙桌摆成了美食长廊。艾米果与酒糟鱼、腊味合蒸、芋荷炒鸭毗邻而居,祖先的牌位在香烟缭绕中若隐若现。三伯将第一笼艾米果供于神龛前,喃喃说着今年的收成与儿孙的婚嫁。这一刻,食物不再是果腹之物,而是穿越阴阳的媒介——活着的人借艾草的清苦向祖先诉说现世的甘甜,离去的魂灵以食物的香气抚慰人间的思念。
月光爬上晒谷场时,归乡的游子开始打包冷冻的艾米果。真空袋封存的不只是春天的味道,更是母亲揉进面团的牵挂。小李在深圳开餐馆的表哥将艾草种子种进阳台花盆:“要让我的孩子知道,他们的根扎在赣南的红土里。”当快递车载着成箱的艾米果驶向远方,小李好像看见古老的饮食智慧正在钢筋森林里长出新的根系。
传承:味觉记忆的现代突围
在赣州老城区的非遗工坊里,九零后传承人小林给我展示了“艾米果盲盒”:抹茶红豆馅的讨好年轻味蕾,低糖版照顾养生群体,甚至有用艾草汁染色的糯米纸代替塑料包装。她手机直播着艾米果制作过程,弹幕里闪过“求代购”和“想学”的字样。“我们不能让传统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她说这话时,身后的智能蒸箱正吐出碧玉般的艾米果,传统与科技在氤氲蒸汽中达成了微妙的和解。
“采青踏露野畦寻,揉春入粉艾香深。翠染玉团蒸雾暖,甘藏腊韵咬愁沉。千揉韧寄人生味,一屉圆融故里心。游子天涯犹记取,故园烟雨绿盈襟。”在返程的列车上,小李咬开保温盒里尚存余温的艾米果。艾草的清苦与腊肉的咸香在舌尖缠绕,恍惚间又看见三婶在灶台前的身影。
此刻的她才懂得,这枚小小的青团何以成为游子心中的乡愁图腾——它封存着土地的密码,链接着血脉的基因,在机械复制的时代里倔强地证明:有些味道,永远无法被流水线标准化;有些情感,始终需要亲手揉搓的温度。
后 记
作为记者,我试图用食物透视中国乡土社会的精神图谱。当艾米果从祭台走向餐桌,从田间走向都市,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安顿身心的文化智慧。在速食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这些固执留存的手工食物,恰似锚定文化根脉的缆绳,让我们在纷繁变迁中始终记得自己从何处出发。朱淳兵 文/图
来源:红色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