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埂之上,艾草青青,那叶片上还沾着前夜落下的雨滴。在城里人眼中,此时的乡间漫步被称为“踏青”,那是一种带着闲适与惬意的春日出行。而在田间地头,庄稼汉们正蹲在坟茔前默默烧纸,火苗跳跃着,仿佛在轻轻舔舐着古老《农历》的边角,那上面写着“二月廿三,宜祭扫,忌动土”。
田埂之上,艾草青青,那叶片上还沾着前夜落下的雨滴。在城里人眼中,此时的乡间漫步被称为“踏青”,那是一种带着闲适与惬意的春日出行。而在田间地头,庄稼汉们正蹲在坟茔前默默烧纸,火苗跳跃着,仿佛在轻轻舔舐着古老《农历》的边角,那上面写着“二月廿三,宜祭扫,忌动土”。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与禁忌。
远处,拖拉机突突作响,一路碾过那片金黄的油菜花海。那花海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波浪。在花海的边缘,新坟的泥土还散发着淡淡的腥气。隔壁二婶一脸虔诚地念叨着:“三柱香要一般齐啊。”那神情就如同在守护着什么至关重要的东西,恰似村委公示栏里的扶贫账目,容不得半点差错,哪怕只是差了半寸,仿佛都会遭受天谴,被雷劈一般。
你见过布谷鸟吗?那布谷鸟总是准时地到来,催促着人们开始秧苗的播种。它们就像严守时间的纪律卫士,比纪委的工作人员还要守时。还有那柳条,总是在恰当的时候抽芽,从不会错过属于自己的时辰。相比之下,人间那些总是说“研究研究”的事情,就显得格外拖沓,就像出殡时在空中打转、不知飘向何处的纸钱灰,毫无头绪,充满了不确定。
最让人感叹的还是老祖宗起的这个名字——“清明”。这个名字蕴含着太多的深意。“清明”时节,天空要蓝得像反贪局新擦的玻璃一样清澈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土地里的蚯蚓都仿佛能感受到这股清正之气,伸直了腰杆。就连公粮账本上的墨迹,也得能毫无保留地晒在太阳底下,接受阳光的检验,一切都要清晰、明白,容不得半点含糊。
如今啊,时代在发展,连二维码都爬上了墓碑。人们用手机一扫,便能看到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可是,那呈现出来的生平却总是感觉缺了几行,似乎有一些东西被遗漏了,被岁月或者被其他什么给隐藏了起来。反倒是田鼠洞里的陈谷,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年复一年,就像大地的史官,默默地替大地记着一笔笔干净的账。那是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记录,没有任何修饰,没有任何隐瞒。
来源:淡泊的清泉1p5C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