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市普陀区法院对财经自媒体博主寇某敲诈勒索案作出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三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此案的判决,彰显了司法机关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为互联网空间法治化治理提供了重要范本。
近日,上海市普陀区法院对财经自媒体博主寇某敲诈勒索案作出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三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此案的判决,彰显了司法机关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为互联网空间法治化治理提供了重要范本。
经查,寇某的主要手段,是“张冠李戴”炮制虚假信息,利用自媒体影响力制造舆情恐慌。其将外地企业的负面事件嫁接至上海某公司,并捏造高管分红细节,这种恶意编造、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直接导致企业商誉受损、股价波动甚至客户流失。而且,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成本应对不实指控,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从该案来看,认定寇某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寇某提供的“信息服务”不具实际价值,既非真实报道,亦非专业舆情服务,而是以删帖为条件的胁迫工具;另一方面,被害企业明确表示签订协议系“被逼无奈”,且无需其服务。这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威胁手段迫使企业支付财物的行为,完全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检察机关在办案中紧扣“非法占有目的”与“胁迫手段”两大核心,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借鉴的审查思路,避免行为人以“商业行为”之名逃脱法律制裁。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门槛降低,确实存在有些自媒体从业者利用网络隐蔽性从事违法活动的乱象,其通过“发黑稿-要挟-收钱删帖”的模式,形成一整套互联网灰黑产业链。
司法机关对此案的从严处理,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互联网绝不是法外之地。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犯罪查处机制的不断完善,通过刑事手段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该案警示所有网络从业者:任何试图通过非法手段牟利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也为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与此同时,相关企业也要增强法律意识,遇到敲诈及时报案;监管部门则需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对企业维权提供必要帮助,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灰黑产的蔓延。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