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超市的货架子上,我们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而精神消费这位“隐形顾客”,却早已悄然入场。它无形地拨动着时代消费的脉搏,既带来愉悦体验,也暗藏诸多问题。
说说“精神消费”
作者 汪德文
在生活超市的货架子上,我们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而精神消费这位“隐形顾客”,却早已悄然入场。它无形地拨动着时代消费的脉搏,既带来愉悦体验,也暗藏诸多问题。
回溯过往,一本好书、一台演出、一场露天电影,便能构建起人们的“精神桃花源”。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精神消费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光,驱散心灵的阴霾。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自然向往精神生活了。
但是,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我们踏入消费社会,精神消费也摇身一变,彻底改头换面了。明星演唱会一票千金,剧本杀门店门庭若市,高价艺术展览吸引如织人潮,付费知识课程也铺天盖地……精神消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化汲取,而是摇身成为集社交、娱乐、身份展示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消费魔方”。这是喜是忧?也许莫衷一是。
然而,在这看似兴盛的精神消费市场背后,实则暗潮涌动。以近年热门的付费知识课程为例,不少商家打着“知识付费,自我提升”的旗号,大肆贩卖焦虑,将知识碎片化、娱乐化。这些课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空洞无物,难以让人真正有所收获。
更有甚者,部分所谓“大师”,凭借包装和炒作打造个人品牌,以高昂的价格兜售劣质知识产品,将知识异化为敛财的工具。与此同时,在明星演唱会和粉丝经济的浪潮中,非理性消费现象愈演愈烈。粉丝们为支持偶像不惜一掷千金,甚至陷入借贷消费的泥沼。这种不切实际的过度消费,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严重扭曲了精神消费的本意,让精神享受沦为盲目跟风和攀比的附庸。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精神消费被深深打上“流量”的烙印。许多文化产品为追求流量,不惜剑走偏锋,采用低俗、恶搞的手段吸引眼球。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主播为了迅速走红,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炮制博人眼球的话题。这些内容如同精神垃圾,不仅污染网络环境,也对消费者的精神世界造成极大的侵蚀。此外,虚假宣传和数据造假在精神消费领域肆意横行。一些电影、电视剧通过刷票房、刷评分等手段营造虚假热度,误导消费者的选择,严重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面对精神消费领域的种种乱象,我们不禁深思:精神消费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精神消费不应是一场虚荣的“假面舞会”,而应是一趟启迪心灵的“朝圣之旅”;不应是商家巧取豪夺的“提款机”,而应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孵化器”。真正的精神消费,是在阅读好书时,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是在欣赏艺术展览时,感受艺术穿透时光的震撼力量;是在参与文化活动时,汲取知识的养分,丰富人生阅历,实现自我成长。
让精神消费回归本真,需要多方协同合作。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精神消费市场的监管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为市场秩序保驾护航。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自觉抵制低俗、虚假的文化产品。商家更要坚守商业道德的底线,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和服务。而作为消费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风,不被虚假宣传所蛊惑。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精神消费宛如一台精准的记录仪,如实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当我们在物质的洪流中奋勇前行时,千万别忘了为心灵寻觅一处宁静的栖息地,让精神消费成为润泽心灵的甘霖,而非吞噬灵魂的无底黑洞。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精神消费的漫漫长路上,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让精神世界绿意盎然,让生活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简介:汪德文/62年春虎/湖北襄阳那边人/原第二炮兵大校/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战地洗礼过/98八百里皖江抗洪抢险驻守过/参加过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并在北川战斗三个多月/担任过报社记者编辑主编及副社长/当过大单位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担任过某基地政治部副主任及某局党委书记政委等/公开发表过散文、杂文、随笔、时评、言论、论文及新闻稿件若干篇。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