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中阅春光:“农时不变”里的“农事之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5 21:30 2

摘要:“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句经年的农谚流传至今,仍是农人们信守的耕作指南。如若我们穿过时间的维度,截取黑龙江农业生产的一些碎片,在对照后便会窥见,在“农时不变”的定律里蕴含着“农事之变”。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句经年的农谚流传至今,仍是农人们信守的耕作指南。如若我们穿过时间的维度,截取黑龙江农业生产的一些碎片,在对照后便会窥见,在“农时不变”的定律里蕴含着“农事之变”。

这份1953年3月21日的《黑龙江日报》详细描绘了春小麦的播种场景(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资料库)

清明前后,黑龙江省各地的春小麦陆续开播。作为东北春小麦主要种植区,72年前,黑龙江的春小麦播种现场是怎样的?记者在1953年3月21日的《黑龙江日报》里找到了答案。

这篇题为《克山、绥化、拜泉、望奎等县部分村先后开犁早种小麦》的报道,生动还原了当时的忙碌现场:播种前,“全村老乡加紧收拾犁套,有的连夜筛选麦种,拌肥料。”播种时,“用十行播种机种小麦,为了防旱,用石头滚子跟着播种机后头压。播种机的开沟器紧贴着冰碴,种子都落在湿土里了,一下午种了一晌一亩地(即16亩地)。”

2025年4月3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忠厚乡蓬生村小麦春播现场

时空穿越回当下,2025年4月3日这天,无人机飞过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忠厚乡蓬生村上空,航拍画面里数千亩的黑土地上不见人影,机声隆隆中,一台260马力背负式小麦条播机匀速驶过农田,机身后留下63行笔直的条带,条带里被均匀埋下麦种。再看农机手正“悠闲”地坐在驾驶舱中,甚至有时间向无人机镜头挥手致意。

“我们这台新农机用上了北斗卫星农机导航系统,播下的小麦条带又齐又均匀,像这样一台机器,一天就可以播种500亩,一周就可以播完3000亩,省时又省力。”自打蓬生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文记事起,这里就已经是省内知名的小麦主产区,如今科技解放了双手,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小麦质量,村里更通过党建引领发展小麦种植加工,他们的产品被摆上省内外消费者的餐桌。

夏管期间,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麦田进行化控防病作业

从“10行播种”到“63行播种”,从“日播数十亩”到“日播数百亩”,从“全村齐上阵”到“几人就完成”……在横跨历史的文字呼应中,黑龙江的“农事之变”得以清晰展现。

“我省的这部春小麦种植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汇聚无数匠心的科研进化史。目前,我省拥有‘克丰’‘克旱’‘克春’‘龙麦’‘龙辐麦’等系列小麦品种,对夯实种业芯片作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克山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张起昌告诉记者,黑龙江省开启春小麦品种选育研究较早,其中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对“克字号”小麦(包括‘克丰’‘克旱’‘克春’等)的研究更是与新中国同开创、共成长,成为我国东北春小麦区小麦研究的重要科研机构之一。

“克字号”小麦产量鉴定田

70余载的漫长时光中,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小麦研究历经抗锈育种、多抗育种、生态育种、高产育种、超高产育种、品质育种6个育种阶段,创立了春小麦生态育种理论与方法,育成不同生态类型品种116个,引领和支撑了东北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累计种植面积近12.2亿亩,增产小麦500亿斤,增收300亿元,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现如今,新时代的龙江小麦凭借坚实的发展基础,演绎出更多可能:省内一批合作社发展绿色有机种植,订单化生产小麦原粮颇受市场青睐;科研院所选育推广功能性小麦,包括“克春24”在内的彩色小麦品种持续满足食客多样化饮食需求;更多以小麦为主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麦菜复种”“麦豆轮作”等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彩色小麦品种“克春24”

5日,一场春雨的淅淅沥沥中,黑土地下传来生命萌动的细响。这场延续了五千年的春耕叙事,正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写下新的序章。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