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剧恶化!45岁男子旅游回来,肝功能“爆表”成小黄人!差点要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5 21:23 1

摘要:45岁的朱明(化名)是个地道的上海人,家住浦东新区,在一家外贸公司做中层管理。身高一米七八,体重70公斤出头,平时看着精神抖擞,同事都说他是个“精力旺盛的中年大叔”。他不抽烟,酒量一般,逢年过节才喝两杯,家里人总夸他“生活规律,身体硬朗”。可谁能想到,一次普普

45岁的朱明(化名)是个地道的上海人,家住浦东新区,在一家外贸公司做中层管理。身高一米七八,体重70公斤出头,平时看着精神抖擞,同事都说他是个“精力旺盛的中年大叔”。他不抽烟,酒量一般,逢年过节才喝两杯,家里人总夸他“生活规律,身体硬朗”。可谁能想到,一次普普通通的家庭旅行,竟差点要了他的命。

去年12月,朱明带着妻子和12岁的儿子,从上海出发去南方某省旅游。沿途风景如画,美食更是让人垂涎三尺。朱明是个“吃货”,当地特色的河鲜、猪肉火锅,他一顿没落下,还喝了不少当地米酒助兴。旅途愉快,回到上海后,他还跟朋友炫耀:“这趟吃得太爽了!”可没过几天,他发现自己不对劲了——脸上发黄,眼白像染了色,连小便都变成了酱油色。妻子小芳吓得不行:“你这是怎么了?活脱脱一个‘小黄人’啊!”朱明自己也慌了,赶紧跑去上海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挂了个急诊。

这一查,医生直接把他留院了。化验单上的数字触目惊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444 IU/L,正常值不超过50,是正常人的近90倍;总胆红素733.9 μmol/L,正常值小于21,超标35倍。医生皱着眉头说:“你的肝功能‘爆表’了,情况很严重。”朱明傻眼了:“我平时不痛不痒,怎么就肝坏了?”

朱明今年45岁,正值事业和家庭的黄金期。他在公司负责出口业务,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从不抱怨。生活上,他自认为挺注意健康——不熬夜,饮食清淡,偶尔周末会去公园跑跑步。他有个小习惯,喜欢喝点绿茶,觉得能“清清肝火”。家里人也都觉得他身体没啥毛病,毕竟连感冒都很少得。可他不知道,自己体内早已潜伏着一个“定时炸弹”——乙肝病毒

朱明回忆不出自己啥时候感染的乙肝。他没输过血,没做过大手术,连纹身都没尝试过。“可能是小时候不小心吧,谁知道呢?”他苦笑着说。其实,像他这样的乙肝携带者,在中国并不少见。据《中华医学杂志》统计,我国约有7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很多人和朱明一样,平时毫无症状,直到某天被“引爆”,才发现大事不妙。

在瑞金医院,感染科的赵钢德医生接诊了朱明。看到化验单,赵医生立刻安排了复查,结果更吓人——总胆红素飙升到1000 μmol/L以上,刷新了院区的“纪录”。这意味着,朱明的肝脏正在“罢工”,大量肝细胞坏死,解毒和代谢功能几乎崩溃。赵医生说:“你这是典型的急性肝衰竭,再晚点来,可能就救不下了。”

为了找出“元凶”,医生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朱明不仅是乙肝“小三阳”,还感染了戊肝病毒——戊肝病毒抗体和RNA均为阳性。赵医生解释:“你这次发病,是慢性乙肝基础上,叠加了急性戊肝,形成了‘慢加急性肝衰竭’,非常凶险。”而“引爆”这一切的,正是那次旅行中的生熟不分的饮食。

原来,朱明在旅游时吃的河鲜和猪肉,可能没完全煮熟,恰好携带了4型戊肝病毒。这种病毒在上海地区最为常见,传染源往往是猪肉污染的水产品。再加上他喝了不少酒,酒精刺激了肝脏,给了病毒可乘之机。赵医生说:“乙肝病毒本来在你体内‘睡大觉’,戊肝一来,就像点燃了火药桶,肝脏瞬间扛不住了。”

入院后,朱明的状况急剧恶化。黄疸越来越重,皮肤像涂了层蜡,连说话都没力气。医生紧急启动了人工肝支持治疗,帮他清除体内毒素,同时用抗病毒药物压制乙肝和戊肝。护士每天盯着他的化验单,稍有波动就调整方案。妻子小芳守在病床边,眼泪没停过:“我真怕他挺不过来,孩子还那么小……”

幸运的是,经过近一个月的抢救,朱明的指标终于回落。ALT降到200以下,总胆红素跌到100多,凝血功能也稳定了。出院那天,他瘦了整整10斤,但脸上有了笑容:“差点以为要交代了,医生真是我的救命恩人。”赵医生拍拍他的肩:“你运气好,来的不算太晚。以后得小心点,别再拿肝开玩笑了。”

朱明的经历让人捏了把汗,也提醒我们:肝脏这个“沉默的器官”,一旦“发脾气”,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一次旅行能让肝功能“爆表”?让我们来揭开其中的科学真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有2.57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中国占了三分之一。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安家”。像朱明这样的**“小三阳”**患者,病毒复制不活跃,平时没症状,但肝脏已有慢性损伤。一旦遇到外力刺激,比如病毒叠加或酒精,病情就可能失控。

戊肝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研究显示,4型戊肝在亚洲尤其常见,猪是主要传染源。没煮熟的猪肉、猪内脏,甚至被污染的水产品,都可能是“元凶”。戊肝潜伏期10-60天,发病时往往伴随急性黄疸和肝功能异常,对已有乙肝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当慢性乙肝遇上急性戊肝,就可能触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肝病学》(Hepatology)杂志指出,这种病死亡率高达50%-90%,因为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解毒功能崩溃,毒素堆积会危及全身。朱明的ALT超标90倍、胆红素超标35倍,就是肝脏“全面失守”的证据。

别小看那几杯米酒。《柳叶刀》(The Lancet)研究表明,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削弱免疫力,让病毒更容易“兴风作浪”。朱明旅游时的大吃大喝,恰好成了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妻子小芳回忆起那段日子,声音还有点颤抖:“他变成‘小黄人’那天,我真以为要失去他了。医生说再晚点就没救了,我晚上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孩子怎么办。”可看到朱明一天天好起来,她又觉得庆幸:“现在他能陪我买菜、接孩子放学,我就知足了。”

朱明自己也感慨万千:“以前总觉得自己身体好,体检是浪费时间。这次差点没命,才知道肝有多重要。”他现在每天早起散步,戒了酒,连猪肉都不敢碰了。他笑着说:“活着真好,哪怕多活一天,也得好好珍惜。”

赵钢德医生在采访中提醒:“朱先生的案例很典型,很多人以为肝病离自己很远,其实隐患就在身边。”他给出几条实用建议:

吃熟不吃生:海鲜、猪肉一定要煮透,生熟分开,砧板刀具及时清洗。少喝酒:酒精是肝脏的“天敌”,尤其别空腹喝酒。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肝功能乙肝五项,别等黄了才后悔。注意卫生:洗手别偷懒,尤其是处理生肉后。

“戊肝可防可治,关键是别给它机会。”赵医生说,“像朱明这样,转危为安是幸运,但更多人没这么好的结局。护肝,从现在开始吧!”

朱明的故事,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们对肝脏的忽视。45岁,正是一个人撑起家庭的年纪,却因为一次“贪嘴”,差点丢了命。肝脏是个“闷声干活”的好伙伴,可它一旦“罢工”,后果比谁都严重。

别等到变成“小黄人”,才想起体检;别等到指标“爆表”,才后悔没管住嘴。从今天起,给肝脏一点爱吧——少点酒,多点觉,吃熟食,做体检。健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你我一点一滴攒出来的。朱明用命换来的教训,愿你我都能记在心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旅游后肝功能爆表,男子命悬一线》,2025年1月报道。

《中华医学杂志》: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现状,2023年刊。

世界卫生组织(WHO):Global Hepatitis Report, 2024年更新。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