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31日,肇庆小鹏MONA智造基地,当第10万辆MONA M03驶下产线时,何小鹏对着镜头笑称:“我们刚从ICU门口挪到KTV包厢。”这句话背后,藏着一场足以载入中国汽车史的绝地反击——从2022年月销不足5000辆的“濒死”状态,到2025年一季
小鹏730天逆袭启示:活下去比装X更重要。
从月销5千到9万+:小鹏给新势力上的三堂课。
生死时速730天:小鹏用MONA改写了什么规则?
从ICU到KTV:小鹏的730天生死时速打了谁的脸?
销量暴增570%的真相:小鹏用三刀砍碎新能源市场潜规则。
2025年3月31日,肇庆小鹏MONA智造基地,当第10万辆MONA M03驶下产线时,何小鹏对着镜头笑称:“我们刚从ICU门口挪到KTV包厢。”
这句话背后,藏着一场足以载入中国汽车史的绝地反击——从2022年月销不足5000辆的“濒死”状态,到2025年一季度狂卖94,008辆登顶新势力榜首,小鹏用730天上演了一出商业版《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章:G9的“自杀式定价”与至暗时刻
时间倒回2022年9月,被寄予厚望的小鹏G9以“50万内最好SUV”的高调口号登场,却因混乱的SKU、谜之选配逻辑、蜜汁自信的定价遭遇史诗级翻车。有车主吐槽:“买G9就像开盲盒,花50万可能只买到丐版。”这场灾难直接导致小鹏口碑崩盘,2023年四季度毛利率暴跌至-6%,账上现金仅剩300亿,媒体开始讨论“小鹏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威马”。
更致命的是,G9暴露出小鹏的致命短板——活在实验室的技术宅,根本不懂真实市场。 何小鹏后来反思:“我们曾经以为用户会为技术买单,后来发现他们只关心‘这车比竞品便宜多少’。”
第二章: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法”
“以前我们总想着改变世界,后来发现得先学会不被世界改变。” 何小鹏的这句话,揭开了一场堪比器官移植的组织革命。
第一刀砍向自己人: 10个高管卷铺盖走人,600名员工被约饭“洗脑”,采购部从“龙虾鲍鱼下午茶”沦落到“瑞幸都不敢点大杯”。王凤英的铁腕改革直接让供应链成本下降20%,激光雷达方案改纯视觉省下1.2万/台——这哪里是造车?分明是给企业做了一场商业解剖。
第二刀捅向产品逻辑: 当MONA M03以15万价格标配城市智驾时,曾经的“技术极客”小鹏,终于学会了用小米的爆款思维说话。2024年四季度,这款“价格屠夫”单月交付超1.5万辆,直接拉动毛利率回升至10%。一位离职工程师感慨:“以前我们总想着教用户需要什么,现在学会问用户想要什么。”
第三章:逆袭背后的“危险游戏”
表面看,小鹏的逆袭剧本足够热血:MONA M03上市216天破10万辆、季度销量碾压理想、毛利率重回双位数……
但鲜少人注意这三个定时炸弹:
何小鹏说“还在ICU门口”,绝非谦虚。当特斯拉Model 2以21.8万价格杀入战场,这场“性价比战争”才刚进入巷战阶段。
第四章:逆袭启示录:给中国车企的三记耳光
小鹏的逆袭,本质上打了三个群体的脸:
第一记耳光,打给“唯技术论”信徒: 当XNGP智驾活跃用户渗透率达87%,却只有20%愿为软件付费时,技术变现的童话早已破产;
第二记耳光,打给“虚假高端化”玩家: 从蔚来砍掉手机业务到理想砍掉纯电项目,小鹏用94亿销量证明:活下去比装X重要一万倍;
第三记耳光,打给“伪用户思维”企业: 当G6车主发现新款降价3万还增配时,老用户的愤怒提醒我们:商业世界里,没有情怀可言。
第五章:未来战场:价格红海与技术深水区
2025年开年,新能源战场已血腥味弥漫:比亚迪荣耀版全系降价10%,特斯拉Model 2虎视眈眈,而小鹏的应对策略堪称“走钢丝”——一边用5年0息+贴息5.7万死守15万市场,一边押注L3自动驾驶和飞行汽车寻找第二曲线。
在肇庆工厂的智驾测试区,工程师向笔者展示了“园区漫游功能”:车辆无需导航即可自主寻路避障,这背后是每天吸收100万公里路况数据的AI大脑。何小鹏扬言要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但现实是:华为ADS 3.0的城区覆盖率已达95%,而小鹏还在87%徘徊。
小鹏的故事,像极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缩影——这里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恒的生死时速。
当何小鹏在财报会上豪言“2025年销量翻倍”时,隔壁李想正在连夜开会研究MONA的BOM成本。而吃瓜群众们早已看透:今天的销冠,或许就是明天的警示录。
毕竟在这个行业,唯一确定的是:淘汰赛的哨声,永远不会停歇。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