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新权的艺术创作始终游走于历史与当下、写实与写意、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地带,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油画技法熔铸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迹系列之十
2023
张新权的艺术创作始终游走于历史与当下、写实与写意、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地带,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油画技法熔铸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迹系列之十一
2024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写意油画的代表性人物,张新权以“意写”为内核,以“痕迹”为路径,在画面中构建了一个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治愈性的精神乌托邦。他的艺术实践不仅是对风景题材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身份与艺术本体的深刻探索。
迹系列之十二
2024
张新权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写意性”的追求。他摒弃了传统油画对客观物象的机械复制,转而以中国水墨的笔意与章法重构油画语言。在《园林系列》中,他通过墨黑主调与氤氲留白的交织,将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叠石飞檐转化为一种诗性空间。
迹系列之十三
2023
画面中的枝干如书法般遒劲,山石似泼墨般浑茫,烟云若晕染般流动,油彩的厚重肌理与水墨的虚实意境在此碰撞出独特的东方韵味。正如范迪安所言,张新权“将书写性的笔调融入油彩”,在平面化的构图中保留油画的结构性与色彩调性,形成“既抽象又具体的神秘结构感”。
迹系列之十四
2023
这种互文性在《海魂系列》中同样显著。他以鲜亮的玫红与海蓝为基调,将战舰、港口等工业符号解构重组,在历史场景中注入超现实色彩。画面中留白的运用仿若传统山水画的“计白当黑”,让钢铁巨舰与浩瀚海洋在虚实相生中传递出史诗般的时空张力。
迹系列之十五
60x70cm
2023
这种对东西方艺术语言的融合,既非简单的技法嫁接,亦非符号堆砌,而是通过文化基因的重组,创造出一种“中国式表现主义”的视觉语法。
迹系列之十六
60x70cm
2023
张新权的作品始终带有强烈的时间维度。早期《十里洋场》《信号台》等城市风景系列,以沉郁色调与斑驳笔触再现上海外滩的殖民建筑群,将工业文明的入侵与民族记忆的创伤凝固为历史化石。画面中若隐若现的有轨电车、蒸汽轮船,既是现代化进程的隐喻,也是对集体记忆的考古式挖掘。
迹系列之十七
2024
而在近年《迹系列》中,他进一步将这种历史感升华为哲思:斑驳的墙面、残损的雕花、雨后的苔痕,皆成为时间流逝的物质载体。邵大箴评价其作品“将时间表达融进历史记忆”,使观者在凝视中感受到“生命流失的必然性与历史质量的厚重感”。
迹系列之十八
60x50cm
2024
这种时间性并非单向度的怀旧,而是通过当代视角重构历史叙事。在《雕花楼庭院》《姑苏往事》等园林题材中,古典园林的飞檐与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画面中的漫步者既是历史的旁观者,又是当下的介入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作品成为“超越现实的现实”——既是对古典文人归隐理想的致敬,亦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精神家园失落的反思。
迹系列之十九
40x50cm
2024
张新权始终强调“风景创作需融入主观情绪”。在《意写痕迹》中,他通过“薄涂技法”实现厚重质感,以看似随性的笔触暗藏精密构思。例如《海口骑楼老街》中,他将繁杂的市井场景提炼为线条与色块的交响,通过透视变形与空间压缩,将客观物象转化为心理图式。杨参军指出,这种“驾驭复杂空间的天赋”使画面既具写生般的生动性,又充满主观重构的戏剧张力。
迹系列之二十
30x40cm
2024
这种重构更体现在对艺术本体的探索中。他打破传统风景画的题材限制,将战舰、园林、街巷等看似无关的意象并置,形成独特的“张新权笔法”。在《休渔》《过伶仃洋》等作品中,渔船与海浪被简化为几何化的色块,传统渔歌的田园意象被工业时代的荒诞感取代。这种对绘画语言纯粹性的追求,使其作品超越题材表象,直指艺术本质——如皮道坚所言,他的画面“潜在叙事性”并非故事讲述,而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激发观者的精神共鸣。
迹系列之二十一
2024
在高速都市化与信息过载的当下,张新权的《园林系列》被赋予“治愈系”的文化意义。画面中朦胧的雾霭、静谧的庭院、斑驳的光影,构筑了一个可供现代人栖居的精神乌托邦。李旭评论其作品“以疏离现实的姿态抚慰焦虑”,通过“记忆、理想与超现实三重空间”的编织,为观者提供对抗异化的美学庇护所。这种治愈性并非逃避现实的浪漫化想象,而是以艺术重构的方式,在历史纵深与现实困境之间架设桥梁。
(文/Art Studies)
作品欣赏
迹系列之二十二
2023
迹系列之二十三
2023
迹系列之二十四
2023
迹系列之二十五
2023
迹系列之二十六
60x50cm
2024
迹系列之二十七
60x50cm
2024
庐山中二路
2024
中午时分
2024
寄畅园的三月
2024
写意金鸡湖
2024
风雨笔架山
2024
棚内的餐桌
2024
(来源:Art Studies研究之门)
画家简介
张新权,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江苏油画学会副主席,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安徽大学客座教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国子监油画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凤凰艺都美术馆、美国纽约摩帝富艺术基金等机构收藏。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