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 -哪吒2- 成功出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5 22:41 1

摘要:在黑神话以前,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能做出一款3A游戏大作,并且能在上线后三天销量超过一千万,首月超过两千万。

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年初,有两款作品打破了人们对我国文化产品的固有印象。

一款是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另一款是动画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

两部作品的文化载体虽有不同,但都呈现出令人赞叹的质量,以及惊人的商业成绩。

在黑神话以前,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能做出一款3A游戏大作,并且能在上线后三天销量超过一千万,首月超过两千万。

在海外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议!我只想说,这是睡了多久才能做出的白日梦。

同样的,哪吒2虽然有哪吒1珠玉在前,但就票房成绩而言,上映前我最高估计它也就打破国内票房记录,挣个六十亿差不多了,没想到它现在奔着一百六十亿去了。

哪吒2上映前,国内电影票房已经沉寂许久,多少国内的电影人都哭诉,经济下行了,老百姓没钱了,没人看电影了,大环境不好干。

结果哪吒2一上映,脸打的啪啪啪!

之所以哪吒以及黑神话能有如此出圈的成绩,主要原因是主创团队不拿观众和玩家当傻子,再加上我们拥有庞大的市场,我们的相关产业在不断升级,我们的人才储备开始厚积薄发。

在过去,我们往往因为没有优秀的文化产品而自卑。

我们从小看的电影、看的动漫,玩的游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欧美日韩,如果是一个文化弱国倒也罢了,但偏偏我们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这个世界上几乎最丰富的文化。

以国家为单位来看,欧洲也好,中东也好,他们的文化虽然也十分的悠久灿烂,但奈何,他们是以文化圈的形式展现的。

单拎出某一个国家,从文化的丰富程度,灿烂程度,我们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有人说印度呢?印度在文化方面的确有与我们抗衡的资本,但奈何,印度由于古代大多数时期不喜欢记录,导致除了宗教方面以外,可挖掘的内容有限。

而其他国家想要跟我们拼文化,你得抱团啊。

但是,如此磅礴,如此辉煌的中华文化,却始终难以出现影响全世界的文化产品,这属实让人意难平。

而从去年至今年,《黑神话》和《哪吒2》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某种希望。

两部作品均以经典神话故事《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锚点,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去神圣化"的叙事策略。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一度引起非常大的争议。

实际上我们看《西游》和《封神》这两部作品,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西游》的主题是唐僧取经,但《西游》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故事却是大闹天宫,与取经没有半毛钱关系。

《封神》的主题是武王伐纣,但《封神》最经典,影响力最大的故事却是哪吒闹海,与伐纣没有半毛钱关系。

关键就在于这个闹字,与传统文化核心中的内敛、含蓄、中庸、沉稳、持重、平和形成鲜明对比。

包括水浒中也有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武松大闹飞云浦,李逵上元闹东京。

三国中关二爷以马弓手的身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张三爷大闹当阳桥,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关云长单刀赴会,又何尝不是一种闹。

而红楼之所以文学性极高,但在通俗层面却传播性不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红楼中虽然也有各种的闹,但闹的不明显,闹的不畅快,闹的不轰轰烈烈。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闹”,是繁华与幻灭的二重奏,是秩序与颠覆的永恒对话。是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辨——在喧嚣处见真章,于热闹中悟无常。

而在古典文学的整体叙事中,闹的背后又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秩序,西游闹到最后,修成正果。哪吒闹到最后,藕身成圣。水浒闹到最后,受朝廷诏安,该死的死,该散的散,三国闹到最后分久必合,就连闹的不明显的红楼,最后也不过是落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讨论古典名著的专场,我们以闹这个字来看,黑神话与哪吒2的区别,影视作品的第二部往往很难超越第一部,但哪吒2做到了,之所以能做到除了饺子导演和创作团队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哪吒第一部魔童降世并不以闹为主题,而第二部名叫魔童闹海,名副其实,闹的昏天黑地!闹的沸沸扬扬!

而相比于影视动漫,其实游戏更适合展现闹这个主题,不过,绝大多数玩家对黑神话最大的不满也在于此,那就是黑神话自始至终没有闹起来!最终也不过是打了个大圣残躯打了个杨戬,我们想玩的是以大圣之躯,用如意金箍棒捅穿天地。

即使不能大闹天宫,大闹一下龙宫,大闹一下狮驼岭也行啊!

这也是当初很多人通关后都在花果山四处寻找龙宫入口的原因。

只能期待在DLC中,我们能闹的畅快淋漓。

其实为什么这两部作品能火,甚至火出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于如今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提到神话故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游》和《封神》。

这两部名著可以说是塑造了中国人对神话故事的基本印象。

在过去,评书戏曲中哪吒和孙悟空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角色。

现如今,他们也都是各种影视剧动画片的常客。

网络上,对于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大家讨论的重点。

但由于文字的表现力有限,你心中有你的齐天大圣,我心中有我的哪吒三太子。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不是那个哈姆雷特……

更别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种人物如此众多,且背景设定磅礴繁杂的作品了。《黑神话悟空》、《哪吒2魔童闹海》,这两部作品从名字上就已经吸引了喜爱齐天大圣和哪吒三太子的粉丝。

这两个经典角色在民间几乎是最受欢迎的神话人物,并且都经过历代不断演变。到了我们熟悉的百回本《封神榜通俗演义》和百回本《西游释厄传》中,二者的形象开始固定。

当然,孙悟空的受欢迎程度远远大于哪吒,在大多数人心中猴哥是一个勇敢、机智、调皮、拥有反抗精神,充满正义感,喜爱自由自在的形象。

当然,猴哥在书中的形象,可能与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中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价值观上。

这点来说游戏相比影视剧就更具有天然优势,影视剧中的人物如果拥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容易遭人反感,所以舞台上孙悟空形象往往更加完美。

但游戏尤其是单机游戏,人物是由玩家操控的,玩家相比观众有更大的代入感,就更容易原谅角色。

就像站内某up在玩《荒野大镖客2》时对亚瑟摩根的诸多道德批判,你细想之下他说的也没错,但为什么很多人难以接受,就是因为我们在玩游戏时投入了太多感情在亚瑟身上,导致我们对他杀人放火抢劫屠戮的行为找各种理由搪塞。

《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的性格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在学艺前,学艺后,取经时都有所不同,甚至在取经的过程中都不断变化,这也是作者想要展现的。

相比于孙悟空,哪吒在民间的形象是更模糊的,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哪吒就是一个活泼惹事的小屁孩。

殊不知,哪吒的文学形象最颠覆传统的地方在于,在中国文化中,一个正面人物,可以不忠,可以不智,可以不仁,可以不义,但绝对不能不孝,哪怕是李逵这样的人。

当然,孙悟空直接从生理上杜绝了这种争议,无父无母,乐得逍遥自在。

而哪吒则是从物理上直接削骨还父,削肉还母。不过他与殷夫人并无任何矛盾,主要还是李靖。

真要细究起来,中国神话中弑父的传统最早起源于殷郊,封神中哪吒这一形象也融合了武王伐纣平话中的殷郊,在一些宗教典籍里殷郊也被称为金哪吒。不过殷郊弑父好歹还有个理由,就是为母报仇,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孝,再加上有纣王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坏蛋作为道德挡箭牌,观众并不觉得突兀。

而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本质是,与父母做生理上的切割,尤其是父亲李靖。

不论是封神还是西游,他们父子的仇恨在书中都是被更强大的力量强行和解的,西游中是如来佛祖,封神中是燃灯道人,哪吒与李靖之间的矛盾始终隔着一座玲珑宝塔。

但在诸多影视剧中,为了能让观众接受,父子最后都重归于好,阖家欢乐,大家一起愉快的包饺子。

其实这点可以看出,哪吒故事的本质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反抗父权,如果真的反抗父权,反而就不会刻意强调削骨还父的正义性了。

毕竟,反抗父权的前提是,你作为儿子反抗父权,既然你已经不是儿子了,那就只剩下复仇了。

早期宗教版本的削骨还父的故事,更多是一种在宗教语境下的赎罪理念,并没有多少反抗精神在。

西游成书早于封神,可以看出是对哪吒的疯批形象最早的阐述。

《封神演义》将这个故事更加丰富并加以修改,融合进了武王伐纣故事里,演义中哪吒的所作所为按理来说并不讨喜。

可阴差阳错,这个形象似乎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社会,与其说哪吒的精神是反抗父权,不如说是时代赋予的一个发泄口,就如同李逵一般。哪吒和李逵虽然出身不同,形象各异,但就是有那么一种熟悉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黑神话第五章过场动画中那个哪吒的造型,

不仅仅因为帅,更多的是因为从这个形象中看出来那种敢于自我凌迟的疯癫感。

真的你去看封神原文,哪吒杀李靖那段,喜剧感太强了,那就是个疯批!

说了这么多,我们谈回黑神话游戏与哪吒2电影本身,《哪吒2》与黑神话有一点境遇不同,那就是海外市场,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相比于哪吒2,黑神话似乎更受老外青睐,为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哪吒是电影,黑神话是游戏。

电影的传播媒介是影院,只要影院不排片,你哪吒别说在中国拿一百亿票房,拿一千亿也没用。

而游戏的传播媒介是网络,游戏平台,例如steam,就没有这方面的壁垒,国外玩家接受起来更便利,传播效果更好。所以我说,在当今某些国家去全球化的环境下,游戏产业是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

而提到文化输出就不得不提另一个词,文化渗透。

关于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我之后会专门做一期节目探讨,这期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

所谓文化渗透,说白了是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

什么叫文化输出?比如说,哈利波特,指环王,冰与火之歌,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对于我们,就是来自于西方的文化输出。

甚至包括迪士尼出品的功夫熊猫啊,花木兰啊,光荣的三国志,这类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作品,也都视为双向文化输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交流。

什么叫文化渗透?

打个比方,动画版花木兰中花木兰的妆造就非常符合欧美人的刻板印象,这有问题吗?严格来说没有,毕竟任何地域之间都存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差异。

但是,当这种刻板印象变成一种话语权、解释权后,那就是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的结果就是,我们已经潜移默化的认同这种模式,我们中国人就应该眯眯眼高颧骨,双眼距离就该十万八千里,眼角就该长到太阳穴上。甚至认为这种长相就是一种高级脸,你要敢说这样不漂亮,那你就是数典忘祖,你要喜欢大眼睛小脸蛋,你就是汉奸卖国贼!

冯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中国故事不是说中国传统的故事,而是中国人讲的故事。

这话对于大多数的80、90后来说有非常大的感触,我们从小看的各种日本动漫,玩的各种日本游戏,其中绝大多数并非以日本传统文化为背景。

甚至很多人最早迷恋三国文化都是通过光荣的三国志系列。

我小时候最早对希腊神话感兴趣,就是因为韩国的那个动漫《奥林匹斯星传》。

包括你最早了解木乃伊了解金字塔,不是通过埃及的影视作品,是美国人拍的木乃伊。

日本在这方面做的更为突出,甚至于日本二次元还诞生了一个奇葩的品类,叫日式西幻。现如今日式西幻影响力已经眼看要超越指环王了,这对于欧美文化产品无疑是一种倒反天罡。

所以,这次《刺客信条影》中,添加黑人武士大家为什么如此喜闻乐见,你们小日子也有今天!

我支持各大游戏公司中将天照大神设定成一个黑人同性恋。

说到底,文化输出最终的目的还是本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

日本绝大多数以西方为背景的作品,你觉得那是西方文化吗?那不就是套着西方壳的日本吗?

比如间谍过家家,那是东德西德吗?亚尔斯兰战记,那是中东吗?

黑执事,那是英国吗?

那不还是日本吗?哪个西方人会在吃饭前喊一句我要开动了!

如同文化输出不光输出自己的文化一样,文化渗透很多时候也不只渗透修改自己的文化,我们不是北欧人德国人希腊人,但我们也反对你在北欧神话、希腊神话,格林童话中添加异类群体。

这也是日本人为什么如此气愤黑人武士的原因,但日本也好,韩国也好,他们本身属于文化弱国,尤其是韩国,只能输出卖春文化。

中国文化不同,数千年来,我们一直是东亚地区的no1。

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容许他人胡乱篡改我们的文化,换成日本视角,我今天可以让黑人穿着武士铠甲在大街上肆意屠杀日本民众,我明天就可以让黑人武士当众侵犯日本公主,后天就直接让弥助当上日本天皇。

并且我还要对全世界说,这就是真实的日本历史。

由此可见,争夺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只有拥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创作环境,拥有更适合人才的进步空间,才能创作出更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大部分人都是用脚投票的,只有真正扎根于人民的创作者,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文化产品。

我们在文化内容上拥有全世界几乎最丰富的文化宝库,但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希望今后能有够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好,本期节目到此结束,我是大司徒,喜欢我的可以点赞三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泽北荣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