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莆田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省委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聚焦木兰溪流域7个乡村振兴重点片区,把党组织建在片区产业链上,推动部门政策资源、干部力量、人才资源、项目资金等下沉乡村一线,群策群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莆田
联建共建“强引擎”
跑出振兴“加速度”
——莆田市“片区化”模式
示范带动乡村共同富裕
木兰溪航拍图。
木兰溪畔致富曲
晨雾中,木兰溪如银链蜿蜒,水波漾起的不仅是千年农耕文明的倒影,更折射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斑斓光谱。两岸沃土上,一幅由党组织引领广大群众心手相牵、全力打造的共富“拼图”正悄然铺展。莆田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省委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聚焦木兰溪流域7个乡村振兴重点片区,把党组织建在片区产业链上,推动部门政策资源、干部力量、人才资源、项目资金等下沉乡村一线,群策群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莆田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做法在中组部全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会上交流。
组织联片共建
建强致富的“桥头堡”
片区党委当好“话事人”。由片区所在乡镇党委牵头,优化配置特色产业、生产要素、人才资源等,组建7个片区党委,构建片区党组织领导机制。如,仙游县“柚相邻”片区建立“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贯通和“警、银、企、校、站、所”多方融合的组织架构,健全“四议”党委议事准则和6项工作制度,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帮建单位当好“娘家人”。深化“机关+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出台《挂钩联系村(社区)服务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建立“1+N”挂钩帮建机制,每个片区安排一个市直部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挂钩帮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全市109个市直单位挂钩帮建片区32个村,全面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党员干部当好“牵线人”。依托片区产业关键链条,全面建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培育党员创业致富基地、农村党员“带富先锋”,集中梳理低收入农民群体,引导763名党员一对一挂钩帮扶低收入农民。荔城区“北洋荔林水乡”片区探索党员积分管理,把帮扶成效与“党建超市”兑换、党员参与村集体收入增收贡献分红等相挂钩,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经营联动共创
拓宽发展的“新路子”
服务组团挂联。出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办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探索“隶属一村、组团巡逻式”驻点服务,落实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城厢“共富桂”片区驻点干部推动省农科院、莆田市农科所等单位组团服务产业链,建立桂圆产业研究院,引进优质品种,研究矮化改良技术,助推“天桂”桂圆入选中国外交部伴手礼。
销售合力帮扶。借力非公企业、流动党员、在外商会联系广泛、实力雄厚等优势,推动“商会定量”“企业订购”“企业帮售”等,拓宽特色农产品销路。涵江区“白塘镇农文旅”片区开发“流动党员流通车”,建立6个流动党员销售站点,推动荔枝等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2%。
利益多方共享。全面实行跨村联建,推广“片区+合作社”“片区+龙头企业”,探索“整村外包”“直播全包”“跨村联包”等渠道,推进“利益共享、利害共担”等多元产业发展模式。秀屿区“安民铺”片区成立82家合作社,通过参股风电项目、参与蓝碳交易等形式,3个片区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6万元。
仙游县度尾镇艺雕城。
治理联合共管
筑牢稳定的“压舱石”
阵地服务联动联创。建设32个集党建服务、长者服务、托幼托教、便民办事、医疗健康、文体休闲、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15分钟共享服务圈”,为片区内群众提供高效服务。因地制宜利用廊桥庭院等阵地,建立162个“吃茶话事”“议事小方桌”等议事点,宣政策、解民意、谋发展、倡乡风。
队伍力量联防联用。探索片区集中办公、跨村议事,整合各类“基地”“研究院”“联络站”等,集约网格、单元队伍力量,推行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等“多联”服务模式。荔城区“梅妃故里”片区推行“三官一律”、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引导320多名党员参与法律援助、公益服务、困难帮扶等为民办实事1200多件。
事件处置联调联治。建立片区大联防大调解机制,完善“逐月一联席、季度一小结、半年一盘点、每年一年会”机制,组建联村调解队、巡逻队,联动采集、调解、解决问题,推动化解各类矛盾问题。今年以来,7个片区32个村居实现零上访。仙游县“柚相邻”片区创新“县镇村警民”上下联动模式,党员带头成立“群英断事会”,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
“柚”丰收啦。黄秀明 摄
发展联手共谋
蓄足产业的“资源库”
产业共投共营。探索村居、非公企业、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共建发展模式,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荔城区“北洋荔林水乡”片区联合物流公司、电商平台、金融机构等,在东阳村、七步村打造十余个历史风貌、水上生态旅游网红打卡点,推动乡村振兴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
资源共建共享。市级职能部门联合摸排全市农业农村资源,举办4期村主干产业特色专题培训班,分类梳理果蔬、文旅等产业资源,建立全市共享资源库。7个片区分别梳理片区项目投资、销售需求、人才需求等资源,依托“全市一张图”共享共用、精准推介,先后引导37个文创团队回乡参与创办89个村文创旅游项目,建立41个中心村产业直播基地,全市91%的村达到绿盈乡村创建标准。
人才共育共用。分类建立乡村能人信息库、科特派专家库、本土人才库等数据库,采取“片区党委点单+专家接单”模式,2024年举办320场乡村规划、种植技能提升、基层治理等个性化帮带培训课堂,组织70多次跨村观摩会,提高带富本领。仙游县“善化里农文旅”片区开办“农民田间课堂”,集中培训农技人员528人次,为农民办好家门口产业提供技术赋能。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