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天,“青春华章・恰同学少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式暨“一堂思政课”活动,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启动。
4月2日,湖南汝城二中组织师生近百人来到汝城县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奠英烈思政教育活动。
4月2日,汝城二中开展清明祭奠英烈思政教育活动现场。
清明节之际,很多学校组织开展祭英烈活动,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在许多地方同步进行。
同在4月2日,一堂大“思政课”在长沙拉开帷幕。
当天,“青春华章・恰同学少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式暨“一堂思政课”活动,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启动。
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教育厅联合指导。
据报道,作为中央网信办2025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项目,“青春华章・恰同学少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理论实践结合”的创新模式。
活动通过构建“一堂思政课、一场情景剧、一趟寻访旅、一次韶山行”四大板块联动的立体化架构,展现思政教育的丰富维度。
作为核心载体的“一堂思政课”活动,通过《峥嵘岁月 心怀天下》《风华正茂 敢为人先》《百舸争流 无畏担当》三大篇章,构建起时空交织的思政育人矩阵。
“青春华章・恰同学少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式暨“一堂思政课”活动现场。
在这个清明小长假,思政课也成为了其中一个议题,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堂课。
让青少年在思政课中找到正确的“英雄坐标”。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就振聋发聩地喊出,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崇拜什么、向往什么,会影响现实的发展和历史的走向。
只有“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
据统计,自1927年到1949年间,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为370多万人。其中,湖南牺牲的革命烈士有20多万人,其中有名可查的达15万多人。
4月3日,2025年长沙市“‘我们的节日·清明’暨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在湖南烈士公园悼念广场举行。(图源:长沙文明网)
比如,当年三路红军在湖南境内浴血奋战,撒播红色火种,“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
还比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据统计,抗美援朝时期,湖南大约牺牲了11500余人。
英雄们的故事和精神,是全省各学校开展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库”,也是让青少年正确认识英雄的“坐标系”。
“青春华章・恰同学少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四大板块中,无论是思政课、情景剧,还是寻访旅、韶山行,其实,都与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精神密切相关。
情景剧《百年星火》。
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与英雄共鸣。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果仅局限于黑板与PPT,注定难以打动“Z世代”。
湖南的解法是:将教育场景从教室拓展至山河大地,以沉浸式体验触发情感共鸣。
岳麓山、橘子洲、韶山……湖南凭借红色资源优势,近年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移动”思政课堂,把教室搬到历史场景中、延伸到城市肌理里,让同学们在“现场”感悟、品味、思考和判断。
比如,“青春华章・恰同学少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全年,将组织青少年群体前往橘子洲头,观看红色沉浸式青春剧《恰同学少年》。
沉浸式青春剧《恰同学少年》剧照。
作为国内首个红色沉浸式青春剧,该剧自2023年在长沙橘子洲景区上演以来,每天都吸引无数游客在这里穿越百年,共赴一场“青春之约”。
区别于传统观演模式,《恰同学少年》让观众以行进式的观演方式,亲身参与到剧情之中,实现“入场即入戏”“人在戏中,戏随人走”的沉浸式体验。
当同学们以剧中“学生”身份与风华正茂的“白衣学子”成为同桌、挚友,一齐挥臂高呼“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时,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这一刻,历史与当下在场景中完成共振,当年的英雄气概和当下的青春力量实现交融。
“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
还比如,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中,“1+3+4”构成的课程体系,后面4场均为活动体验课程,可以让学生结合韶山文物、文献、事迹、故事等红色资源,感受多维度的实景思政课程。
崇尚英雄需要社会大氛围,但让英雄走进学生们的心中,需要场景化的“小氛围”。
用技术的能量,让思政课更显“青春态”。
新技术是实现思政课升级的重要推手,当“Z世代”勇闯AI赛道、畅游元宇宙,思政课如何以技术为舟,增添直抵人心的力量?
“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
比如,在“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上,持当年“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的同学们,可以在门口的AI照相机上刷脸,生成当年湖南一师学生装束的照片。
在启发式微电影播放环节,同学们可实时发弹幕,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课程结束时,同学们能扫码获得学习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
如今,走进湖南的思政课堂,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不断融入实践教学,不仅成为思政课堂的“新基建”,更成为课堂内容本身。
抗美援朝铁道老兵尚瑞尧老人在湘潭大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现场教学。(图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微信号)
当年,很多凡人英雄牺牲时,正值青春年华。如今,技术手段的加持,让英雄们永远年轻。
以抗战历史为例,在科技赋能下,青少年群体正以全新方式激活抗战记忆,让英雄故事连通今昔、直抵心灵——
借助VR“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壕;利用AI让泛黄老照片重现英雄的笑容;在红色剧本杀中,直面生死攸关的抉择,感受先辈在绝境中不屈抗争的坚韧……
一堂成功的思政课,未必需要高深的理论,当青年人用代码复活一座城、用算法守护一城烟火,这些源自青年、反哺青年的创新实践,正在重构思政教育的话语体系,也让英雄更好地“走”进年轻人心中。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