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成瘾如何影响小学生学业发展——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的作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00:00 1

摘要:研究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学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关乎少年儿童成长的重大问题。抽样调查我国T市309所小学,探究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发现:小学阶段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比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男生比女生、寄宿生比非寄宿生的短视频成瘾程度更深;小学生短视频成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赵利曼 郭可梦 邵越洋 刘 坚

摘要:研究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学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关乎少年儿童成长的重大问题。抽样调查我国T市309所小学,探究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发现:小学阶段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比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男生比女生、寄宿生比非寄宿生的短视频成瘾程度更深;小学生短视频成瘾程度越深,学业成绩下降越明显;内部学习动机在小学生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师生关系能够正向调节短视频成瘾对内部学习动机的影响,由此减缓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成绩的负面影响。为此,建议教师通过专题教育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短视频成瘾风险的认知,提升学生批判性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建立关爱和支持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并增强学习动机,以减少其对短视频的心理依赖;设计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认知和情感参与的机会,转移学生对短视频的过度关注;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媒体使用习惯和时间管理技能,有效预防短视频成瘾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短视频成瘾;内部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师生关系

一、 问题提出

随着新媒体平台快速崛起,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迎来爆发式增长,吸引了众多小学生成为短视频产品的忠实“粉丝”。《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数据显示,使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类App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5.3%。[1]然而,短视频因过度关注用户黏度及监管不力等原因,传播内容泥沙俱下,暴露出低俗低质、虚假、易成瘾、偏离主流价值观等问题。此外,短视频App按照特定算法向用户推荐短视频,自我控制力和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在此单向诱导下,毫无察觉地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3]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的现象给其学习效果带来了诸多隐患,短视频成瘾已成为亟须关注的社会问题。[4]短视频成瘾如何阻碍小学生学业发展?什么保护因素可以减少短视频成瘾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损害?这种保护作用对哪类学生群体更有效?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在我国北部S省等地开展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数据,尝试回答以上问题,以期为小学生短视频成瘾行为的预防和教育提供参考。

二、 文献综述

1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绩

短视频是指时长为几秒到几分钟,以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为手段,依托短视频App快速完成视频制作、观看和传播的新型社交媒体。[5]短视频成瘾是重复使用短视频App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者周期性的着迷,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6]网络成瘾或手机成瘾是过度使用网络或者手机而陷入的着迷状态,短视频成瘾是具象化的网络成瘾。《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长期使用短视频会使自身时间管理能力变差。同时,已有研究发现,学生可以通过卸载或搁置抖音来控制自己使用抖音的冲动,但很难在使用中真正把握有效时长。[7]短视频成瘾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较为严重地影响到个人学业的发展。[8]一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表明,短视频成瘾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即短视频成瘾程度越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越差。[9]

2短视频成瘾、内部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朝着一定学习目标前进,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状态。[10]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学习动机可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引发的动机,例如,学生认为学习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针对中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短视频成瘾对内部学习动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11]此外,还有针对印度尼西亚巴东市2013—2014学年学生[12]、中国台湾460名大学生[13]、印度尼西亚亚奇市6~18岁学龄儿童[14]等的实证研究均表明,成瘾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动机。并且,高网络成瘾会催生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学习动机。[15]此外,不良学习动机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进而降低其学业成绩;良好学习动机则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维持良好的学习行为。[16]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能够正向预测学业成绩。[17-18]由此可见,内部学习动机、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绩之间密切相关。

3师生关系在影响机制中的调节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关系。[19]教师作为学校环境中的重要他人,会与学生的成瘾习性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生的发展。发展情境论认为,人的发展是通过个体自身特征(技能和习性等)与环境(物理与社会环境、重要他人等)交互作用实现的,强调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0]一项针对中国东部5400名4年级学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网络成瘾对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过程中,师生关系起显著的调节作用。[21]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校内的基本人际关系之一,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学业成绩等。根据发展情境论和相关实证研究可知,师生关系很可能会调节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

基于已有研究的发现,本研究假设小学生短视频成瘾会对其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在短视频成瘾影响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并非仅存在直接效应,也会通过对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产生负向影响,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师生关系不同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受短视频成瘾的影响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3点假设。

假设1: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2:在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中,内部学习动机起中介作用,即短视频成瘾通过影响内部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假设3: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影响受到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见图1)

三、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项目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我国北部S省T市309所小学的21301名4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学业能力测试,学生样本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本研究统计了不同性别、是否寄宿的学生分布,抽样的标准保证研究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描述出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

2测量工具

(1) 短视频成瘾量表

项目组采用雷雳等人2022年编制的《短视频成瘾量表》。该量表共包含8个题项(例如“我需要不断增加短视频的使用时间才能感到满足”等),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短视频成瘾程度越深。本量表5个题项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判断,8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为0.53~0.95,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2) 内部学习动机量表

项目组参考国际测试项目编制《内部学习动机量表》。该量表共包含4个题项(例如“我喜欢学习新知识”等),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内部学习动机水平越高。本量表4个题项的Cronbach' s a系数为0.80,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判断,4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为0.62~0.82,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 师生关系量表

项目组基于课程改革的背景自编《师生关系量表》,分为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教师是否公平对待学生、教师是否信任学生3个维度,包含6个题项(例如“我能清楚地感受到老师喜欢教我们班”等)。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师生关系越融洽。本量表6个题项的Cronbach' s a系数为0.92,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判断,6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为0.74~0.91,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 学业测试

学业测试卷是按照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来编制的,均包括内容与能力两个维度,既涵盖学生完成小学必修阶段课程应该掌握和能够应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包括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高层次思维能力。各学科测试卷命题均经过了测试框架及细目表编制、题目征集和讨论、6人访谈、30人测试、300人预测试、专业机构外审、国际专家评审等严谨的编制环节,每道题目以及整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良好。各学科测试卷的成绩均以500分为均值、100分为标准差进行计分,将语文、数学、英语3科成绩的均值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分。

3分析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回归分析以及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等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步,对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以说明学生短视频成瘾及学业成绩的基本情况;第二步,检验短视频成瘾、内部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几个变量间的直接效应;第三步,检验短视频成瘾、内部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几个变量间的影响机制。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 26.0。

四、 研究结果

1小学生短视频成瘾及学业成绩的基本情况

小学阶段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软件超过1小时的比例为4.78%,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这一比例为8.42%。小学阶段男生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软件超过1小时的比例为9.34%,女生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软件超过1小时的比例为5.78%。小学寄宿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软件超过1小时的比例为12.83%,非寄宿学生的这一比例为6.92%。

根据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结果,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短视频成瘾程度高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p<0.001),例如有10.67%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认为“我每次在短视频上花的时间都比原定时间长”,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这一比例为7.97%。男生的短视频成瘾程度高于女生(p<0.001),例如19.97%的小学男生认为“使用短视频影响了我的学习、人际关系和生活”,女生的这一比例为14.26%。寄宿学生的短视频成瘾程度高于非寄宿学生(p<0.001),例如26.09%的寄宿学生认为“我将刷短视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烦闷、无助等)的方法”,小学非寄宿学生的这一比例为21.06%。在学业成绩方面,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显著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p<0.001),女生的学业成绩要显著高于男生(p<0.001),寄宿生的学业成绩显著低于非寄宿生(p<0.001)。(见表2)

2小学生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

控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性别,构建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绩的回归模型,检验假设1。(见表3)统计结果发现,短视频成瘾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为-14.42(p<0.001),表明短视频成瘾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而言,短视频成瘾程度每提升1个单位,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14.42分。由此可以看出,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控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性别,构建短视频成瘾与内部学习动机的回归模型,检验假设2。(见表4)统计结果发现,短视频成瘾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为-0.20(p<0.001),表明短视频成瘾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而言,短视频成瘾每增加1个单位,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减少约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控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性别,构建内部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回归模型。(见表5)统计结果发现,内部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为9.18(p<0.001)。具体而言,内部学习动机每提高1个单位,学业成绩提升9.18分。这表明内部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小学生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

(1)中介效应检验将内部学习动机纳入模型后,本研究构建了短视频成瘾、内部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的中介关系模型。在模型中,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成绩(B=-14.42,p<0.001)和学生内部学习动机(B=-0.20,p<0.001)均有负向预测作用,内部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6.22,p<0.001)。(见表6)

为进一步验证内部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设定Bootstrap法自助抽样5000次对内部学习动机中介效应置信区间进行估计,发现置信区间为[-1.31,-0.45],不包含0,表明短视频成瘾既能直接预测学业成绩,也可以通过内部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间接预测学业成绩。其中直接效应(-13.54)和中介效应(-0.88)分别占总效应的93.90%和6.10%,表明短视频成瘾会通过降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进一步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见表7)

(2)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假设师生关系会调节短视频成瘾影响学业成绩这一路径。为了验证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学生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为控制变量,以师生关系为调节变量,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短视频成瘾与师生关系的乘积项对内部学习动机的预测作用显著(B=0.04,t=-16.25),95%置信区间为[0.03,0.06],不包含0。这说明师生关系在短视频成瘾对内部学习动机的影响关系上能够起到调节作用。(见表8)

为进一步解释师生关系在短视频成瘾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路径上的调节作用,需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短视频成瘾对于低水平师生关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预测作用(simple slope=-0.18,t=-16.52,p<0.001)显著高于高水平师生关系学生(simple slope=-0.10,t=-8.39,p<0.001)。这表明与师生关系融洽的学生相比,师生关系紧张的学生在短视频成瘾程度加深时,内部学习动机下降越发明显,导致其学业成绩下降。(见图2)此外,根据表9、图3、图4,与非寄宿生相比,师生关系在调节寄宿生短视频成瘾对内部学习动机的影响机制方面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当寄宿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时,这种关系可以缓解短视频成瘾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利影响。换句话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短视频成瘾问题,使其保持较高的内部学习动机,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五、 讨论与建议

1讨论

(1) 短视频成瘾导致学生学业成绩出现明显下降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短视频成瘾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沉迷短视频,消耗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时间,更是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这一结果与已有学术研究结论一致。短视频受时长的限制往往内容直白、浅显易懂,很难做到深刻揭示内涵,会阻碍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22]小学生往往自制力不强,碎片化的短视频削弱了他们深度思考的能力。[23]当学生习惯于从短视频中获得短暂的愉悦,便会削弱学习的耐力,导致学习中出现思考力匮乏、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从而影响学业成绩。[24]相关心理与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具体的解释。当青少年沉迷短视频时,大脑会释放大量多巴胺使人感到兴奋。[25]这种网络成瘾会使学生大脑对多巴胺受体不敏感,必须增加上网的频率才能让他们感到兴奋。[26]由此会导致青少年行为失控,逐渐将日常活动集中在虚拟世界中。[27]长此以往,青少年会出现各种学业问题,例如缺乏学习兴趣、忽视家庭作业等。[28]

(2) 短视频成瘾通过降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进一步导致其学业成绩下降

本研究发现,短视频成瘾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够对内部学习动机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关于短视频成瘾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已有研究结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们对于行为的动机来源于3个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即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29]短视频以碎片化、简短化、刺激性的方式呈现,能够带来有趣的感官刺激和轻松的社交互动,更为直接地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归属感。相比之下,学习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和思考,当学生习惯于短视频的快速节奏和简单内容后,会对学习中较复杂和抽象的知识产生厌倦感,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感较难得到满足。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30],但短视频成瘾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31]。

(3)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减少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成绩的负向影响,这一作用在寄宿生群体中尤为明显

师生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32]根据依恋理论,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具有温暖、信任和积极影响的特征,可以提供一个使学生感到自信和受到支持的环境,让学生具有安全感,以此对学生的学业和行为发展起促进作用。特别是,与非寄宿生相比,师生关系在调节寄宿生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方面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寄宿环境的特殊性,寄宿生长期与教师一起学习、生活,教师不仅负责寄宿生的学习,还承担其生活指导之责。多主体依恋观点认为,依恋关系的范畴不仅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某些情况下教师作为一个具有安全港和安全基础功能的临时依恋角色,是父母之外的重要依恋对象。[33]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是寄宿生重要的依恋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替代父母关系”的功能[34],师生关系与寄宿生心理健康、学校适应关系密切[35],师生关系发挥着寄宿生亲子关系不足的“补偿”作用[36]。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调节寄宿生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方面显得更加重要。也就是说,当寄宿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时,这种关系可以缓解短视频成瘾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对其学业成绩的不利影响。

2建议

(1) 增强对短视频风险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了预防学生短视频成瘾,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必须首先深刻理解短视频成瘾的风险,包括短视频如何操纵用户的大脑奖励系统,诱发注意力涣散、时间管理能力下降、学习动机减退、学业成绩下降等负面后果。在明确短视频成瘾的潜在威胁后,教师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互动讲座、小组讨论等,创造一个开放而非评判的氛围,让学生能自由表达对短视频的观点和感受。在教师的带领和鼓励下,学生将认真观察自己对短视频内容的偏好,并辨析其成因。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来自科学研究的见解和数据,这些资料将帮助学生认清短视频成瘾对其学业和生活的负面影响,进而激发学生主动调整个人行为习惯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还应主动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合至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阐释短视频如何通过使用鲜艳的色彩、动感的音乐和快速的剪辑来吸引其注意力,随后指导学生识别内容中隐藏的广告及营销策略,并理智看待这些策略背后的商业动机。进一步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交流各自观看短视频的体验,从而共同评估媒体内容对情绪的可能影响,同时学习识别和抵制潜在的商业操纵。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媒体信息,培养形成健康的媒介消费习惯。这不仅能降低学生过度依赖短视频的风险,也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 构建关爱支持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根据本研究结果,为了应对学生短视频成瘾对其内部学习动机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可构建关爱支持的学习氛围,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这样做能够有效防范并减轻短视频成瘾可能造成的内部学习动机负面效果。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来增加学生的内在动力,避免他们寻求外部虚拟世界的心理满足。例如,通过定期的沟通交流,教师深刻理解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以及个人成长的需求和障碍;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或集体讨论,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和支持,帮助学生感受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和成就感,减少他们对短视频等外界刺激的依赖。与此同时,教师需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支持,辅助学生深刻理解自身情绪,培养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包括在诸如短视频等诱惑和干扰源前维持专注与自制等。教师要通过建立关心和支持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社会化过程,为学生构建心理防线,以减少短视频成瘾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不利影响,从而确保他们学业上的持续投入与进步。

(3) 丰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参与

为减少短视频过度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课外活动生态系统,涵盖广泛而具有吸引力的项目,以此帮助学生摆脱短视频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即时满足感和多巴胺刺激。这些活动设计应在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认知刺激和情感投入的机会。

例如,通过整合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元素,学校提供动手实验室、创新设计大赛、数字技术工坊等项目,以实践型和协作型学习经历为学生带来深度参与感,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实质性学习成果的内在动机。课外活动的种类和内容应由教师团队基于学生兴趣和学校资源共同策划,并定期进行质量监控和调整,以保持这些项目的长期活力和吸引力,以此替代被动的娱乐消遣。此外,家长也应积极与儿童互动并支持其学习,向他们推荐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比如,一起访问图书馆和博物馆,或在家中进行科学实验等,都能使学习过程更具参与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视野,还有助于转移青少年对短视频内容的过度关注。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媒体使用习惯,提升时间管理技能

针对短视频过度使用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媒体使用习惯,并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技能。教师需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字媒体不健康使用模式的存在,并协助他们通过时间跟踪工具去量化花费在短视频上的时间。时间跟踪这类工具能监控和揭示学生的实际消耗时间量,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监管的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定期讨论学生的屏幕时间报告,鼓励他们安排规律的休息时间与活动,明确界定离屏时间,保证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学校还可以举办研讨会,邀请专家讲解数字产品设计中的心理技巧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在线注意力经济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个人时间的理解。

为了强化学校的教育成效,家长的参与至关重要。一个步调一致的家校合作模式可确保在预防学生过度沉迷短视频方面取得实际成效。家长应同教师展开对话,与子女进行协商,确立家庭中关于数字媒体使用的明确规范,比如限制日常短视频观看时长,并确保不迟于晚上8点结束。此外,全家人应共同努力制定并遵循quality time原则,比如餐桌上无手机、睡前不玩电子设备等,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并培育合理的电子媒介使用习惯。特别重要的是,父母应降低在子女面前的屏幕使用频率,以行动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手机使用习惯。此外,家长应引导孩子认识到时间管理的价值,并共同制订合理的时间分配计划,以均衡学业与休闲活动。一旦儿童遵循既定规则并在学业上取得成效,家长应立即予以肯定,以激发青少年正向的自我认同感和内部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