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狱客栈》中的歌曲《Insane》是角色阿拉斯托(Alastor)的主题曲。虽然我并未看过原剧,但从这饶有趣味的歌词与演唱表达中,一个复杂、富有个性魅力的地狱角色形象已经浮现在脑海之中。
《地狱客栈》中的歌曲《Insane》是角色阿拉斯托(Alastor)的主题曲。虽然我并未看过原剧,但从这饶有趣味的歌词与演唱表达中,一个复杂、富有个性魅力的地狱角色形象已经浮现在脑海之中。
歌词以阿拉斯托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通过一种戏剧化的独白式表达,展现其个人的优雅与危险并存的气质。“我活着时的所作所为不过是高中水平的小打小闹,如今我将要去攻读“学位”了”(The things I did there were high school, but now I am going for my degree)仿佛黑色幽默般对比人世和地狱的反差,自嘲与狂妄交织其间,突出的是其野心和对力量的渴望。而歌词所展现的矛盾、错乱,似乎又暗示着角色亦正亦邪的复杂本质。
歌曲标题《Insane》,直译为“疯狂”“精神错乱”。一个恶魔怎能不内心疯狂?主歌中阿拉斯托反复质问“这是否说明我是个疯子”(Does that make me insane),像是在对“疯狂”进行自我审视,又像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宣释。阿拉斯托承认“享受他人痛苦”,同时以“亲爱的,我承诺我能感同身受你所受的痛苦”的伪善姿态玩弄他人,实则不过一种个人的恶趣味。阿拉斯托疯狂,堕落,模糊善恶界限,其“用娱乐之火沐浴众生”(bathe all of you in entertaining fire)的宣言,化暴力为表演,何尝不是一种对暴力的审美异化?
在歌曲中段,插入了一段阿拉斯托与其旧识的对话片段,展开对地狱社会规则的探讨。阿拉斯托询问“恶魔是否会流血”(Tell me do you demons bleed),表面是对恶魔物理属性上的好奇,也隐喻了对地狱权利体系的试探和抗争。主歌中“自消亡以后我已变得不同以往”,似乎暗示着地狱恶魔的前世记忆与身份重构。结合前文人世和地狱的对比,细想之下,我猜想这部作品的主题即是“对人的救赎与沉沦的思考”。
就音乐本身来说,歌词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音乐剧(戏剧)特征:重复段落的递进式变奏、中段的对话插入、主副歌旋律的强烈对比。整体上与角色本身的情绪变化达到了一种“流动”的自然。歌曲的不同版本则注重展现不同时期的角色形象,丰富了角色塑造。
据评论区分享,阿拉斯托的形象原型为“播音员”。结合《Insane》(1920)版本,猜想其创作原型可能来自20世纪广播的发端及之后的黄金时代的播音员形象。前文提到的“娱乐之火”(entertaining fire)将地狱之火与娱乐活动并置,暗讽现代娱乐工业的黑暗面。这种对复古流行文化的戏仿,让“阿拉斯托”这个角色形象同时表达“怀旧与批判”的双重内涵。
综上,《Insane》通过精妙的歌词设计与音乐剧风格,构建一个生动、充满张力的地狱寓言故事。它是阿拉斯托的个人独白,也是对整个地狱社会运行的隐喻。其在嬉笑疯癫的戏剧叙事中融合哲学思辨,对传统善恶二元论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旋律迷人又富有深度的曲子。(侧面激发了我观看《地狱客栈》的冲动)
那么,就将它加入今晚的循环歌单中吧。
来源:探花撩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