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料热衷冒充新疆和田玉?玉商新招:油润度不够,新名字来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6 08:30 1

摘要:说起和田玉,很多刚入门的玉友经常会被一堆五花八门的“新名词”绕得头晕。前脚刚听说“晴水料”,后脚又冒出个“沙枣青”;左边还在琢磨“米达料”,右边又跳出个“罗甸玉”,就算是传统的产业,也有什么“且末蓝”、“塔青”……

说起和田玉,很多刚入门的玉友经常会被一堆五花八门的“新名词”绕得头晕。前脚刚听说“晴水料”,后脚又冒出个“沙枣青”;左边还在琢磨“米达料”,右边又跳出个“罗甸玉”,就算是传统的产业,也有什么“且末蓝”、“塔青”……

似乎整个玉石圈成了一个命名的竞技场,不仅拼质地,还得拼创意。油库料、且末蓝、米达料、楼兰色、晴水料、金山料...…这些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不是都是忽悠人的?一个简单的名称,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今天和玉大叔就和大家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和田玉本来是很简单的,古人根据产地命名,和田玉产自昆仑山,在古代就叫“昆山之玉”,岫玉产自辽宁岫岩,其他比如蓝田玉、独山玉也都是依照产地得名。但随着国标GB/T-16552出台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从这一代国标开始规定“产地不参与定名”,这意味着所有透闪石成分超过95%以上的软玉,不管产自何地,都可以被鉴定为和田玉。这一决定让“和田玉”从产地名变成了成分名,也为市场起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有很多对和田玉不是那么了解的朋友,第一次买玉脑海中想的是“新疆和田”出产的玉石,但我们都知道,现在大部分的料子都是俄罗斯、青海,甚至是广西等地的料子,也都有鉴定证书——关键在于这张证书确实没错,它只证明这是一种叫“和田玉”的玉石品种,而非产自和田地区的玉石。

咱们就用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说明——米达料,这种料子炒起来的原因很简单:够白。新疆料这么白是很不容易的,这种料子在白度上的表现甚至可以媲美俄料。

实际上玉石是没有地域区分的,只有人类才有国界、省界这些行政规划,米达料的产地接近青海,早年因为矿点偏僻一直没被重视。后来随着玉石市场对白度的追求越来越强,逐渐被挖掘出来打上了“媲美于田料”的标签。

早期挖出来的米达料确实能做到细无结构,白度在新疆料中也算出类拔萃,但它其实有一个明显的暗伤,就是油润感却略显不足。如果细细对比,俄料偏干,米达料则给人一种发闷的感觉,在同等自然光下观察,微微发青带涩,与传统金山矿的油润度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对米达料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从主要指标来看,确实能做到“细无结构”,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干净的印象。但另一方面缺乏传统和田玉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润感”,就有人认为这种料子是不是应该被划进新疆料的范畴。

其实当我们把这些“特殊矿口料”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不是新玉种,而是市场需求与商业包装的产物,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广西的黑青玉,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这种料子其实本质上就是阳起石,在当地主要是做墓碑用的,结果被大炒一波,直到前几年被开除出和田玉家族,现在市场才开始消停。

各种商业名称的诞生,多半是为了弥补某一类玉料的短板。比如油库料裂多、料子发乌,就用“油库”这样的听感加强记忆;且末蓝颜色特别但大部分料子肉质比较粗,就主打稀缺色系;米达料润度不够,就强调“新疆产、细无结构”来吸引新手玩家。

我们可以理解为和田玉的商品其实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心理。玉商有了独特的渠道,当然希望用一个名字讲出一个“传奇故事”,让料子卖出好价格。可惜对玉石玩家来说,若是只听故事,不看本质,那就很容易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和田玉的形成与主要成分透闪石、阳起石密切相关。透闪石玉是由硅酸盐和碳酸盐两种物质形成的,大多数是由硅酸盐矿物和“海相沉积”的铁白云石岩层融合变质而成,铁白云石中的镁、钙、铁元素直接影响了玉石的颜色。

从科学上讲,当透闪石内部长期处于恒温热环境时,其中的镁成分逐渐被铁成分取代,内部就会生长出阳起石。阳起石化越严重,玉的颜色就越偏向青色、绿色、翠绿色或灰色。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和田玉会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田玉的颜色变化,是地质演化过程中金属元素沉积的结果,举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1、阳起石含量越高,颜色越偏青、灰、绿,但肉质看起来会更细腻。

2、铁元素沉积形成糖玉、黄玉,如果伴随锰的参与,还会形成一些糖花样的效果。

铬、镍、钴等微量元素影响碧玉的绿色深浅和条纹的走向,甚至富集到形成晶体或黑点,但同时只有铁含量高的碧玉,才能够绿,市场追捧的“鸭蛋青”,本质上就是铁含量不高的部分。

命名泛滥的时代,真正能打动人的,永远是玉的质地、油润度、温润感,而不是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你手里那块玉不管名头再大,只要它真材实料,温润细腻,油性到位,它就是好玉。我们鉴别那些“新品种”旗号的玉石,大多有着花哨的名称和夸张的宣传,却缺乏真正的价值基础。这些所谓的新品种,潮水来得快,退潮也快。

只因为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包装逻辑,有的从音译入手,有的从颜色下手,有的则直接借产地炒作。对玉商来说,好名字是故事,是卖点,是利润。但对于爱玉的人来说来说,只有和田玉最本质的优点——油润、稀缺、瑕疵少,才值得我们永远去追寻。

来源:和玉大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