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60年初,农村人不知道收音机是啥模样。大约是1962年,胡同里有个青年人叫李兴河,那一年他大概十七八岁,自造了一台“矿石收音机”。他用铁丝绕制了一个篮球大小的圆圈,再在圆圈里用铁丝扎一个十字架,围绕十字架,用细铁丝绕若干圈,绑到一杆大竹竿上,再把大竹竿
20世纪60年初,农村人不知道收音机是啥模样。大约是1962年,胡同里有个青年人叫李兴河,那一年他大概十七八岁,自造了一台“矿石收音机”。他用铁丝绕制了一个篮球大小的圆圈,再在圆圈里用铁丝扎一个十字架,围绕十字架,用细铁丝绕若干圈,绑到一杆大竹竿上,再把大竹竿绑到院子里一棵高高的大枣树上,引下一根金属线,从窗户棂子里顺到房间里,在墙上固定好,用更细的一条金属线,引到矿石收音机里,这就是天线。这种矿石收音机,主要部件就是那条绑在大树上的高高的天线、矿石和耳机子,我不知道“矿石”为何物,也忘记了“矿石”的模样。但是不竖起天线来,耳机子里就不会有声音。
一天,二哥告诉我说,李兴河自造了一架矿石收音机,去听听?李兴河家的大厅房的前出厦沿上,担着一领箔柴,箔柴上有二十多只鹁鸽,十天前刚好有一窝小鹁鸽要出飞,李兴河和我二哥是好伙伴,送了我家一对小鹁鸽,小鹁鸽未长全翎羽,嘴角黄黄的,我和二哥去逮住拿回家的。这次二哥说,又要到李兴河家去听矿石收音机,恣得我一蹦三尺高。我家和李兴河家同住一条胡同,他家在胡同底,我家在胡同中,隔着70米。我跟着二哥跑着去他家听收音机。
我戴上耳机子,里面有一个女音,吟吟低唱,很清楚,忘记了唱的什么戏词。主人把这架矿石收音机当作宝贝,我只听了一会儿,主人就不让我听了。这是我第一次听收音机,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收音机。回家后,哥哥用一个铁盒子,在底部用针锥子扎上一个眼,眼里穿进一根细铁丝,细铁丝的头上拴一根小木棒别住,顺到院子里,在铁丝另一头,缠上一节玉米秸葶子,一人转动有皱的玉米秸葶子,金属线就会把玉米秸葶子与金属线的摩擦声音,传到房内的金属盒子里。我和二哥替换着把金属盒子拄到耳朵上静听,会听到一阵阵“嘎吱、嘎吱”的声音,二哥说,这也是收音机。
听说也是那一年,淄博六中读高中的一个学生,善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学了无线电课之后,买来零部件自造了一架电子管收音机,叫有关部门侦察到了,说他“偷听敌台”,与台湾的蒋介石内外勾结、遥相呼应,妄图颠覆政权,被传唤到公安机关,严加训诫,通知学校,挨了一顿训斥。这人的精神从此受到刺激,一生谨小慎微,胆小如鼠,不敢越雷池半步。
那时候还没有晶体管,收音机主要零部件用的是电子管,说话或者唱歌,随着频率输出,电子管一闪一闪。功率大小论几盏“灯”,“灯”越多,功率越大。那时候的农村,就是公社机关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文革”时期,农村青年人结婚,家里能摆放一台收音机唱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1968年“五一”节,我大哥结婚,信用社主任是我家亲戚,借来公社那台三个“灯”的收音机,摆在桌子上,唱了半天《红灯记》。有乡亲专门跑去看一眼收音机。有的说,人真能!能跑进一个匣子里去唱戏!
1972年,我读高中,物理课有一章是专讲收音机原理。我才知道了收音机的工作原理,与邮电局和军队的收发报机一个道理,在一定范围内发出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旋转可变电容器(调谐器),选择无线电波,再将信号放大、输出到喇叭里还原成声音。那时侯就有了晶体管,收音机多使用晶体管放大信号,价格相对也便宜,晶体管收音机开始进入少数家庭。
从那一年萌生了自己造一台收音机的想法。没有钱卖零部件,就在放学后捡拾“老哨皮”(蝉蜕)拿到公社收购站去卖,100个老哨皮能卖1毛钱。到冲山摘酸枣,扛回家煮熟,剥皮、晒干卖酸枣核换钱,摘一天酸枣可换3毛钱。到临池“鞋货铺”(音,到现在也不知道是那三个字)捡来废铁到收购站换钱。委托张老师从王村供销社捎来收音机零部件。我三哥在部队,从事与无线电有关的工作,我曾经写信,叫三哥寄来了一把电络铁、一圈焊锡(2毫米空心锡条,内注有松香)及有关零件。有一位叫作陈继林的物理老师,自己装了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不过陈老师是初中老师,不教我们那个班。遇到困难就去请教陈老师,他不爱说话,脸上总是笑眯眯,和蔼可亲,不厌其烦,解答我的难题。那台他自己装起来的6管收音机,就摆放在办公室桌上,唱着歌,我很羡慕,下定决心自己也能装一台收音机。半年多时间里,我对照着线路图,焊了拆,拆了焊,花了十几块钱,就是不响,也找不到原因。我干脆做了一个在室外竖天线,只用4只二极管、2个电阻器、2个电容器,和1只耳塞(一种耳机子,只有一个,塞进耳朵内),没有选择频率的调谐器的简单收音机。这种收音机放大声音倍数很小,不能选择广播电台,一般哪个广播电台功率强大,就能听到那个广播电台的节目。声音极低,只能用耳塞,塞进耳朵里听。但是线路简单,容易成功。我经常能听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节目。那时候骂他“苏修”,我也不知道他“修”在哪里,但是这个电台有篇文章我至今不忘,大意是说中国没有“工会”组织。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工会”是个什么玩意儿。
那几年,我对造一台收音机到了痴迷程度,我不甘心装不起来一台真正的收音机。1974年春天,我又买来零部件,反复实验,一天喇叭里终于响起了声音!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晚上,第一声声响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报纸摘要与新闻节目时间”。激动的我围着院子跑了一匝,又在墙上撞了几下头,生疼,才确信不是在梦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收不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而收到了江西省广播电台的节目。以后,会偶尔收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中文节目和台湾广播电台呼叫代号的声音。也不知道大陆是否真有收音机中呼叫代号的那些特务。比如台湾的广播电台对大陆呼叫的“1887”,至今我还清晰的记住这个代号。多年不听广播了,也不知道现在台湾还呼叫代号不?
内容有了,缺个外皮。我到村子里有收音机的人家,数次观察后,模仿收音机的外壳,自己用鞋钉子寨(方言:“做”的意思)了一个木匣子,把收音机放进去,固定牢固,把开关旋钮和调台旋钮伸出小木匣子,装上塑料把手。为此,我得到了街坊“技巧”的赞誉。那年麦季,队里买了一台扬场机,一出毛病,队长彭绍华就跑到学校,如果我正好上课,他就敲打教室窗户,叫我去修理扬场机。毕业后,他又安排我开拖拉机,好似我会安装收音机,就无所不能了。
年底,我应征入伍,把那台收音机留在了家里,委托同样痴迷安装收音机的同村同学王恒云,有了毛病去修理一下。我把那个简易收音机带到了部队。驻防济南万灵山时,夏天的夜晚,我把天线搭在从窗外路过的一条电缆线外皮上,那条电线可能是历城县广播站的有线信号输送电缆线,因为每晚上都能听到历城县广播站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信号也强,把耳塞放在耳边,就能听清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比邻而居睡觉的战友陈继洪,多次要过耳塞去听节目。
1978年5月我退伍,留在家里我安装的那台收音机早就坏了,只剩一个外壳。我再把那个简易收音机的天线竖在了院子里的大树上,夜晚收听节目。年底,生产队开支了92元钱,我花了38元,买了一台“泉城”牌收音机。1982年10月,我在公社文化站工作,每月工资38元,却花380元买了一台“新华198”收、录两用机。如果按现在的性价比,那时候的380元相当于现在的8万多元,是个不小的开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是农村普及收音机的年代,几乎家家有一台收音机,八三厂、淄博无线电六厂、无线电七厂,都乘势生产开了收音机。几乎家家晚饭后在收音机旁收听袁阔成、刘兰芳的评书。那个年代,收音机被列为青年人找媳妇四大件“三转一响”之列 。三转: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响:收音机。
1993年,调动工作,我把“新华198”收、录两用机带到了城里,放在了储藏室。2005年10月再次迁居,清理储藏室时,5块钱卖给了收破烂的。现在很后悔,留着它,说不定现在成了文物。那个简易收音机的零部件不知道去了哪里。只剩一个耳塞,我一直保存着。这个耳塞从1974年一直跟随着我,他见证了收音机半个世纪的变迁。我生怕丢失,放在抽屉里能经常看到,前几天还在,可是几天没注意,孙子当玩具玩丢了。我打天骂地找啊,夫人说,你别急,说不定哪一天就出来了?
现在,每人一部手持电话(手机),除了接打电话,还能看微信、看视频,听广播。据说电视收视率也直线下降了,收音机更没有了市场。2021年,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为叫党员方便收听广播提高党性,用党费返回经费,给每人买了一个高档收音机,我拿回家去就束之高阁了,再也没了当年对收音机的兴趣。但是,我的党性并没有降低。
2025年2月25日
2023年8月11日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土陶村 和维吾尔族孩子们合影
孙方之 网络名坐忘斋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任淄博市周村区文化旅游局局长。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48年。第三、四届周村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小说、散文、诗歌集18部。
来源:夕阳红似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