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证的传变,传经、直中、合病、并病,我们一个个来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5 18:56 1

摘要:六经病证的“传变”,说简单点,就是一个人生病之后,病情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可能会从轻变重,也可能病情转向另一个方向,甚至会好转。中医把这种病情在身体不同部位之间的传播过程,叫做“传变”。

白话文识中医

六经病证的“传变”,说简单点,就是一个人生病之后,病情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可能会从轻变重,也可能病情转向另一个方向,甚至会好转。中医把这种病情在身体不同部位之间的传播过程,叫做“传变”。

那什么是“六经”呢?六经,其实就是《伤寒论》里把外感病,也就是风寒感冒这类病,根据它们影响身体的不同部位、不同阶段,分成了六个类型,分别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从外到里、从表面到深层,基本上反映了病邪(也就是致病的邪气)在人体内逐渐发展的路线。

咱们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敌人攻打城池,太阳经就像是城墙,最外层;阳明和少阳是中层的街道;太阴、少阴、厥阴就是城堡深处,到了这一步,敌人已经打进核心了。那这个敌人怎么打进来的过程,就是“传变”。

那么,病怎么变呢?一般分成四种方式:传经、直中、合病、并病。我们一个个来说。

第一种:传经

传经就是说病邪像打仗一样,一步步从外往里攻,也可以从里往外退。比如,一开始太阳经(也就是最表面的防线)生病了,如果正气(就是我们身体的抵抗力)不够强,病邪没被赶出去,就可能转到里面的阳明、少阳,再往里面就是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顺着一条线发展的传经过程,也叫“循经传”。

但有时候病邪很猛,或者你身体太虚,抵抗力差,它不按常规路线走,直接跳过中间几步,从太阳经一下子跳到少阳,或者直接伤了太阴,这种就叫“越经传”,就是跳着走,不守规矩。

还有一种叫“表里传”。什么意思呢?中医认为有些经是成对的,比如太阳膀胱和少阴肾是表里关系,阳明胃和太阴脾是一对,少阳胆和厥阴肝也是一对。如果病邪从一个经传到它的“表里搭档”,这就叫“表里传”。如果是从阳经(外层)传到阴经(内层),那一般是病邪太强,人正气太虚,是病加重的信号;相反,从阴经传出来到了阳经,那就说明身体开始战胜病邪了,是要好转的征兆。

第二种:直中

这个比较特殊,正常来说病是从外到里的,但有的人身体本来就比较虚,或者受的风寒特别重,病邪不绕弯,直接冲进身体内部,伤了太阴、少阴或厥阴这样的深层经络。这种情况叫“直中”,也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病一下子伤到要害。

比如有些人刚发病,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心跳微弱,那可能就是病直接中到了少阴或厥阴,这种往往病情就比较重,得赶紧处理。

第三种:合病

合病的意思是,一开始病就不是一个地方出问题,而是两个甚至三个地方同时被病邪侵袭。比如一开始太阳和阳明两个经都发病了,或者太阳和少阳同时生病,这就叫“合病”。

合病通常表现为症状复杂,比如你又怕冷、又发烧、又出大汗、又头痛,还可能胃口不好、口渴等等。医生要根据哪一个症状更明显,判断是哪个经病为主,然后决定治疗方向。三阴经也可能同时发病,但书里不专门叫它“合病”,不过原理是一样的。

第四种:并病

并病是指一个经已经生病了,还没好,又跑出来另一个经的病证,这两个经的病证“合并”在一起了。这和合病不太一样,合病是一开始就同时发,並病是先后出现,比如你先得了太阳病,发烧怕冷,过了几天,又开始口渴、便秘,那可能是阳明病也来了,就是“太阳阳明并病”。

并病的症状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两个经的表现,而且先后有时间顺序。这时候治疗就要两头兼顾,不能只顾一边。

总的来说,六经的“传变”就是在讲,病是怎么从外往里走的、怎么变化的过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敌人入侵城堡的过程,防线一层层被突破,或者有时候突然绕道攻击要害,又或者一开始就多个地方同时被攻打。而我们中医治疗的核心思路,就是判断敌人打到哪了,是一个经?还是多个经?是顺着打?还是跳着打?然后根据这些来用药、来调理,帮助身体把病邪赶出去。掌握了这些传变的规律,中医师才能真正“辨证论治”,也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给大家开一样的方子。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