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物制造产业整体布局下,一系列前沿的、充满科幻感的生物制造成果正在武汉加速孕育。比如一粒看似普通大米,就被赋予了“造血”的能力。它的实现不仅需要应用端的突破,还依赖一整条高度协同的产业链共同发力。
4月5日,央视新闻《新闻直播间》“科技推动力”栏目推出系列报道“科创中心向未来”,探访了光谷企业——禾元生物、伯远生物,以下为原文转载:
在生物制造产业整体布局下,一系列前沿的、充满科幻感的生物制造成果正在武汉加速孕育。比如一粒看似普通大米,就被赋予了“造血”的能力。它的实现不仅需要应用端的突破,还依赖一整条高度协同的产业链共同发力。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我现在手里捧的可不是我们家里普通吃的大米,通过神奇的基因工程技术,这些大米可以变身成为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种子”。像我面前这样一个50斤的大米,它所生产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的数量,相当于5升血浆的含量。
“稻米造血”,这个听起来“天方夜谭”的概念,如今已在武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变为现实。走进公司展厅,记者看到了一组展示其完整生产流程的模型。
借助光合作用,只需要充足的水、养分和阳光,植物就能像“绿色工厂”一样,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我们想要的物质,这就是植物制造的神奇之处。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的人血清白蛋白,不仅更安全环保,还具备规模化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有望成为缓解我国人血清白蛋白供应不足的重要解决方案。
目前,使用这项技术研制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进入新药审批流程,团队已建成了年产100万支注射液的智能工厂,正在建设年产1200万支注射液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全新的生物制造技术突破,为我们带来了颠覆式的创新可能。
不仅应用端持续突破,作为支撑产业的“源头工艺”,植物的研发模式也在持续创新。距离这家公司约10分钟车程,记者来到一家专门从事植物基因设计的公司,与传统生物实验室不同,通过规模化、流水线式的开发和设计,这里每年都能诞生数百个植物新品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植物制造研发工厂”。
通过自研的遗传转化工具和平台,不断突破基因遗传操作关键核心技术,结合工程化的研发模式,团队将生物开发和设计的效率提升了20—50倍,每年能够完成3万—4万个基因的操作。
目前,团队已能够对30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基因调控,生产出以植物细胞为底盘细胞的各类创新产品。未来,团队还希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个庞大的植物基因库,为更多产品的定向研发提供支撑。
来源:中国光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