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章”体论析:章草之法度与美学意蕴|孟云飞专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09:33 1

摘要:孙过庭《书谱》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经典文献,对篆、隶、草、章四体提出了精辟的概括:“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其中,“章务检而便”一语,虽寥寥数字,却浓缩了孙过庭对章草书体的深刻理解与美学定位。

孟云飞/文

孙过庭《书谱》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经典文献,对篆、隶、草、章四体提出了精辟的概括:“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其中,“章务检而便”一语,虽寥寥数字,却浓缩了孙过庭对章草书体的深刻理解与美学定位。

一、章草的历史渊源与书体特质

章草起源于汉代,是隶书向草书演变的过渡形态。其名“章”或源于汉代章奏文书之需,因需兼顾书写速度与辨识度,故在隶书基础上简化笔画,形成“解散隶体而粗书之”的独特书风。孙过庭在《书谱》中明确指出章草“务检而便”,即强调其结构严谨(“检”)与书写便捷(“便”)的双重特性。这一概括既呼应了章草的实用功能,也揭示了其美学追求。

章草的艺术特质可从三方面析之:其一是笔法古拙,章草保留隶书的波磔笔意,用笔多取方折,如“银钩虿尾”,线条浑厚而凝练,具有“篆籀气”。其二是结字规范,虽为草体,但字形相对独立,字内连笔较少,偏旁部首多沿用隶书结构,如“月”字旁保留隶书折笔,与今草的圆转迥异。其三是章法秩序,章草行气连贯而不失行距,字间虽偶有牵丝映带,但整体呈现“字字分明”的节奏感,与狂草的“满纸云烟”形成对比。

孙过庭将章草与篆、隶、今草并列,实则是将其视为独立书体,而非草书的附属。这种分类法既尊重历史演变,又凸显了章草在书法体系中的桥梁作用。

二、孙过庭对章草的理论阐发

“检而便”是孙过庭对章草的核心定义,其中“检”指法度严谨,“便”指书写便捷,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表里。“检”与“便”是辩证的统一。孙过庭通过这一命题,构建了章草的美学范式。

其一,“检”为法度之基。“检”即检束、规范,要求书写者遵循章草固有的笔法与结字规则。孙过庭在《书谱》中批评时人“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的浮躁之风,强调“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章草的“检”正体现在对古法的尊重上:其点画需如“悬针垂露”,转折需“凌霜雪而弥劲”,整体须“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这种法度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对“古质”美学的传承。

其二,“便”为实用之需,指向章草的实用功能。汉代章草本为应对文书繁复而生,故其简化隶书笔画、提高书写效率的特性,契合“适以记言”的实用目的。孙过庭虽推崇艺术性,但亦承认“书契之作,本乎达意”,章草的“便”恰是书法“工具性”与“艺术性”平衡的典范。

其三,“检”与“便”的调和。“检”与“便”的辩证关系,实为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思想的体现。章草既需恪守古法(“检”),又需顺应时代需求(“便”),二者统一于“中和”之美。正如孙过庭所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章草的法度与自由在此达到微妙平衡。

三、从“过渡书体”到“草法之本”

孙过庭将“章”与“草”并列,实则暗含二者在草书体系中的层级关系。章草为今草之基,今草为章草之变,此关系可从三方面解析:

首先是技法传承,今草的“流而畅”需以章草的“检而便”为前提。章草的隶意波磔为今草的使转提供笔力支撑,其规范结字则为今草的连绵之势奠定空间秩序。孙过庭指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今草若脱离章草的法度,易流于浮滑。

其次是美学互补,章草以“朴茂淡丽”为宗,今草以“飘逸飞动”为尚。孙过庭在《书谱》中推崇王羲之“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此境界正需章草的“检”以克制今草的“纵”。日本展出的孙过庭《佛遗教经》即为例证:其以章草为骨,融入今草笔意,形成“圆融遒劲”之风,被誉为“唐代第一草书”。

再次是教学意义,孙过庭主张学草当“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章草作为“篇章”之体,是草书入门的必修课。近世书法家王世镗亦言:“今处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足见章草对草法训练的基础性作用。

四、法度与性情的交融

孙过庭在《书谱》中不仅阐发理论,更以自身实践示范章草书写之法。其要点有三:其一是笔法之“方圆并用”,章草用笔需兼具隶书的方折与篆书的圆转。孙过庭强调“执、使、转、用”四法,其中“转”指“萦纡回绕,曲折呼应”,恰是章草笔法的精髓。如《书谱》中“之”“足”等字,转折处方圆兼施,既显骨力,又见灵动。

其二是结字之“俯仰得宜”,章草字形需“中宫紧实,外拓舒展”,在严谨中求变化。孙过庭提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一过程在章草中体现为从隶书平正到草书险绝的过渡。

其三是章法之“秩理天然”,章草虽字字独立,但需“笔断意连”,通过笔势的呼应形成整体气韵。孙过庭《书谱》墨迹中,字间虽无牵丝,却因笔锋的“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而气脉贯通,此即“纷而有序”之妙。

五、章草在孙过庭书学思想中的地位

章草不仅是孙过庭笔法理论的载体,更是其书学思想的缩影。孙过庭主张“骨气”与“遒润”兼备,章草的“检而便”恰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隶意之“骨”与草势之“润”相融,形成“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的刚柔并济之美。

《书谱》提出学书三阶段论,章草作为“复归平正”的最后一环,象征着技法纯熟后的返璞归真。孙过庭以章草为媒介,将“人书俱老”的境界与“魏晋风韵”的追求相结合,使书法超越技巧层面,升华为精神修养的外化。

针对唐代书坛“妍媚云阙”“标置成体”的浮华之风,孙过庭以章草的“检”为药石,强调回归古法、夯实基础。其《孝经》之作,以章草笔意书写,被董其昌赞为“神乎其技”,正彰显了章草在纠偏时风中的价值。

结语

孙过庭对章草的论述,既是技法总结,更是美学宣言。他以“检而便”为核心,将章草提升至与篆、隶、今草并列的高度,赋予其独立的书体地位与深厚的美学内涵。章草不仅是草书演变的枢纽,更是“古质今妍”辩证关系的缩影。在今日书法实践中,重审孙过庭的章草论,不仅有助于厘清草书发展的脉络,更能为当代书法的创新提供“以古为新”的启示。正如黄源诗云:“伟业未完遗尺璧,弦胶待续竟何人?”章草之“检而便”,仍是书法艺术永恒的课题。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来源:举了颗茄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