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福建长汀县松毛岭脚下,一位老人用一生践行了对红军烈士的承诺。钟宜龙,作为一名烈士后代,自上世纪50年代起,他带领村民收殓3000多具红军烈士遗骸,并为他们建墓立碑,被称为“长征起点上的守魂人”。他不识字,却挨家挨户走访记录,为无名烈士“找回名字”;他倾尽积蓄
在福建长汀县松毛岭脚下,一位老人用一生践行了对红军烈士的承诺。钟宜龙,作为一名烈士后代,自上世纪50年代起,他带领村民收殓3000多具红军烈士遗骸,并为他们建墓立碑,被称为“长征起点上的守魂人”。他不识字,却挨家挨户走访记录,为无名烈士“找回名字”;他倾尽积蓄,将祖屋改成红色展馆,为后人讲述松毛岭战役的悲壮历史。如今,他的后辈接过红色接力棒,继续守护这段历史,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今天这期《我眼中的你》,来听听钟宜龙的孙子,他眼中的爷爷是什么样子。
钟光华:“我的爷爷叫钟宜龙,他最为人熟知的名字是‘长征起点上的守魂人’。”
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的档案、弘扬烈士精神告慰先烈有关事迹报告 、红军在松毛岭打保卫战简述。烈士儿子、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钟宜龙现年89岁收集整理。这些资料都是钟宜龙手写以后请人打印的。
在长汀县南山镇这处无名烈士墓就是钟宜龙组织村民修建的,里面埋的都是在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在钟光华的记忆中,每年清明节,爷爷都会带着他们给无名烈士扫墓。
1934年9月23日,松毛岭保卫战打响,红军和村民们连续进行了七昼夜鏖战,一万多名红军将士和长汀地方武装战士永远长眠于山岭间,有效迟滞了国民党主力部队在东路进攻的行动,为中央红军集结争取了宝贵的七天时间。正是有了这宝贵的七天,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才得以进行。《长汀县志》记载:“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钟光华说,大概是一九五几年的时候,他的爷爷钟宜龙带领民兵到松毛岭那边去剿匪,因为松毛岭林深茂密,根本没法找土匪,然后他就组织民兵,用火烧山,想把土匪烧出来。结果这么一烧,就烧出了很多松毛岭战役烈士的遗骸。他看到这么多遗骸很是痛心,决心要好好安置他们。
此后,钟宜龙就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到山上,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寻找,共收殓整理烈士遗骸3000多具,并建了一座烈士墓。
钟宜龙决定为这些无名烈士“找名字”,但有的烈士家庭已全部遇难,有的没有登记入档......为了确认烈士身份,他走访本村和邻村幸存的老红军、“五老人员”,整理撰写相关历史资料。
钟宜龙用了大半辈子时间,一笔一划记录了1928年到1934年长窠头村参加革命的人员名单。一个从未踏进过学堂的老人,是怎样坚定地握起笔,挨家挨户地询问、记录着那些可能被历史遗忘的名字。这是他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为牺牲英烈找回的身份证明。他虽识字不多,却写下了最动人的故事。他虽没上过学,却给后辈们上了一堂震撼人心的历史课。
钟宜龙生前拿出了毕生积蓄,腾出祖屋,自费筹建红色展馆,将收集到的革命资料陈列出来。
钟光华回忆说,他每次回来,爷爷钟宜龙都在整理资料,抄抄写写,每天的新闻联播更是不会落下。在钟光华的印象中,爷爷总是会用这两个字来概括他的人生。
在长汀县南山镇,钟宜龙的事迹影响着许多烈士后代。钟鸣便是在他的感召下,舍弃了事业,成为了一名专职红色讲解员。
钟光华说,爷爷离开也已经两三年了,大家都非常想念他。他的身影永远是那么熟悉、那么高大。
来源: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