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在阅读古籍时,经常会看到蚩尤、后羿、东夷、三苗,这些上古时期的人物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称呼,以致很多人感到混淆不清,本文便依据《山海经》的记载进行系统的梳理。
大家在阅读古籍时,经常会看到蚩尤、后羿、东夷、三苗,这些上古时期的人物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称呼,以致很多人感到混淆不清,本文便依据《山海经》的记载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蚩尤是黄帝时期的兵匪
蚩尤出现于黄帝时期,属于黄帝的敌人。刑天、夸父也是黄帝时期的人物,同属于黄帝的敌人,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个群族的名称,而后者则是个体的名称。刑天被黄帝所杀,夸父被应龙所杀,以后就不再出现了。
蚩尤则不同,先是被应龙所杀,如《大荒北经》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
一个人被杀死后,一般不会死而复生,夸父就是这样,他被应龙所杀后,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杀死他的人,然而蚩尤就有所不同,他被应龙杀死后,又被女魃所杀,还是请看《大荒北经》的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蚩尤被应龙杀死后,又被女魃所杀,给人们的印象是怎么杀也杀不死,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蚩尤并非单独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名称,如上述文献所述:“蚩尤作兵伐黄帝。”
也就是说,蚩尤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兵,“蚩尤作兵伐黄帝”就是一群兵在围攻黄帝。
蚩尤是怎样的兵?这就得对系昆之山的共工之台有所了解。从字形结构来看,“昆”字最初的形状就象众人在阳光下劳动,系昆之山就是众人聚集在一起工作、生活。所谓的共工之台,其实就是共工氏创建的商品交易平台,并且建在在冀州人口聚集的地方,毕竟人多才好做生意呀!
冀州的共工之台是上古时期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汇聚了来自天下各地的财富,同时也招致各方势力的觊觎,蚩尤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盘踞在共工之台的附近,专门抢劫过往的商客。为了达到最佳恐吓效果,他们往往将面目狰狞的人推到队伍前面。这样的人也许不多,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蚩尤就成为丑陋、愚蠢的代名词。
二、后羿是帝喾时期的军事机构
俗话说,兵匪一家亲,黄帝时期的兵相当于乱世的匪,到了帝喾时期,这些后基本上被收编了组建军队,成为羿,请看《海内经》的相关记载:“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弓箭是上古时期最具杀伤力的兵器,羿就是擅长射箭的人,擅长射箭的人就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帝俊在众多古籍中称为帝喾,大家是否知道后稷这个人?他是周人的先祖,在《山海经》中他的父亲就是帝俊,《大荒西经》的记载可以印证:“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帝俊赐给羿彤弓素箭,就是给士兵配备武器。所谓的“以扶下国”,其实就是震慑那些不太安分的氏族部落,以维持社会的安定。
很多人一听说后羿,以为是某个人的名字,这样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后”字在古代是掌权的意思,后羿就是羿的领导,专门训练管理士兵人,或者说是机构的名称。
这个军事机构就是帝喾创建的,至于如何创建,人物选拔等等,《海内经》还有相关的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这里的“侯”是指箭靶,发明者叫殳,他是伯陵之子,炎帝之玄孙。殳制作箭靶自然然是为训练队伍,选拔精英,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射箭技能达到要求的人才能成为羿。殳就是羿的领导,相当于后来的大将军。
此外还提到鼓、钟的发明者分别是鼓和延,他们发明出鼓和钟就是用来发出战斗号令,击鼓前进、鸣钟收兵,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
当然,钟鼓也常常用来演奏乐曲,供人们娱乐,这些是后来的事情。
三、东夷是夏朝失去编制的军队
夏朝在太康期间发生了太康失国,根据《尚书·五子之歌》的记载,太康失国就是后羿将太康废掉,另立仲康为帝。仲康去世后,世子相逃往商丘依附邳侯即位称帝,八年后寒浞杀死后羿,这个军事机构从此便从历史上消失了。从帝喾到寒浞杀死后羿,这段时间跨越两百年,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活得这么长久。
后羿死后,夏朝的军队便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些士兵占地为王,成为夷,相当于后世的军阀割据。
羿是擅长射箭的人,夷是背弓的人;羿是有编制的,经常训练,夷失去了编制,连吃饭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训练了,射箭水平当然无法跟羿相比。不过,弓箭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只要身上背着弓箭,依然还可以横着走。
根据史书的记载,后羿是在帝相八年被他的部下寒浞杀死的,其实,这个军事机构在帝启期间就已经瓦解了。如果大家看过《尚书·甘誓》,就能很好了解。这篇文章讲述夏启与有扈氏在甘之野外大战一场,因战况不顺利而召来六卿训斥: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夏启的训话,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左边的人没有从左边进攻,右边的人没有从右边进攻,驾车的人控制了了马,短短几句话就三次出现“汝不恭命”,可见他对没有人听从命令愤怒到了极点。
为什么没有人听从命令?当然是能力问题,我在以前发布的内容中已经讲述。既然没有人听从命令,这个军事机构便名存实亡。
启去世后,太康在斟寻即位,后羿因为“穷”,来到斟寻找太康,肯定是为了钱,太康大概因为没有钱,以打猎为理由,躲在外面几十天不回来。由于长年发不出工资,士兵们家里穷得只剩下石头,实在忍受不了,在后羿的带领下,将太康废掉,另立仲康为帝。
后羿废谁立谁,诸侯个个都在冷眼旁观。
如果没有诸侯的支持,仅仅靠斟寻这个小小的地盘,根本解决不了军费开支问题。一旦发不出军饷,军队就要散架了,只好各自占地为王,当初有编制的羿,最终成为了夷,如淮夷、风夷、黄夷、于夷、方夷等等,统称为东夷。
四、九黎是指三苗之地的兄弟,他们在外受别人欺负
前面已经讲述了蚩尤、后羿、东夷,他们的职业身份都是兵,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蚩尤的称呼出现在黄帝时期,是炎黄的共同敌人,后来因为共工氏作乱,共工氏依靠强大的财力,将蚩尤收编专门对付黄帝。共工氏被祝融打败后,这些兵被帝喾收编,并配备弓箭,有了正式编制后就称为羿。
夏朝帝启即位后,失去了对诸侯的号召力,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养活这么多兵,失去了编制的兵便称为夷。他们只好占地为王,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如淮夷、风夷、黄夷、于夷、方夷等等,统称为东夷。
我们还会经常看到蛮夷的名称,顾名思义,蛮夷是指荒蛮之地的夷人,荒蛮之地往往又指三苗之地,这里的夷人也是兵,跟蚩尤一样的兵。某些文献将他们看作是蚩尤的后代,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不过他们未曾进入过后羿的编制,相反,尧舜期间曾多次发生征讨三苗的行动,征讨的对象就是这些兵。现在很少看到后羿征战的历史文献,却流传着众多的神话传说,如西汉时期刘安编辑的《淮南子·本经训》就有相关讲述:“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很多人看到凿齿、九婴名称,往往理解为某种怪物,其实他们都是共工氏在三苗之地的残余势力,我们不妨对照《海外北经》所载的一场战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
相柳氏九首,很可能就是神话传说的的九婴。为什么是九首或九婴?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文字,只能用图形来表达某种含义。后人将图形转借为文字时,产生一些误解。在《海外北经中》相柳氏是共工之臣,说明他就是盘踞在三苗之的的共工氏残余势力。
什么是三苗之地?首先要了解“苗”的含义,现在先从一首诗说起,屈原的《离骚》,相信大家都比较了解吧?这首诗一开始便这样讲述自己的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
帝高阳就是颛顼,苗裔就是子孙后代的意思。屈原的祖先就是颛顼的子孙后代,他们就是追杀共工氏才来到南方楚的的,请看《楚世家》的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重黎被吴回杀死后,他的手下便成为黎民,或称九黎,在以前发布的内容中已经讲述。吴回杀死重黎后,黎民不会反抗吗?南方便陷入持久的混乱,史称九黎乱德。为了结束混乱,吴回只好向昔日的劲敌合作,请看《世本·帝系》的记载:“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
陆终是南方祝融吴回之子,鬼方是商人对巴蜀地区三星的称呼,共工氏被祝融打败后,残余势力逃往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我在以前发布的内容中已经讲述。由于吴回未能控制南方的局势,鬼方渗透进来,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
也就是说,颛顼的苗裔来到荆楚之地后没有形成势力,好比种子播放到地里后已经生根发芽,却迟迟未能长成大树,这种地方就叫就称为三苗之地。颛顼的苗裔和共工氏的残余势力都在三苗之地,属于苗民。然而,颛顼苗裔迟迟无法形成势力,原因就是共工氏残余势力的压制,这就好比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大禹征讨三苗就好比除去幼苗周围的杂草,使得幼苗能够茁壮成长。禹征三苗打击了共工氏,给颛顼的苗裔创造了机会,在与共工氏残余的权力斗争取得优势。
来源:韬滔谈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