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遭美国民众疯抢:一场由关税引发的“囤货潮”背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6 09:38 1

摘要:2025年4月,美国多地超市和电器商店出现了一幕奇景:货架上的中国品牌电视机被一扫而空,消费者甚至需要“求店员预留最后一台”。这场突如其来的抢购潮,源于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倒计时”政策。这场看似荒诞的囤货行动,折射出美国普通民众对经济不确定性的焦虑,更凸显了

2025年4月,美国多地超市和电器商店出现了一幕奇景:货架上的中国品牌电视机被一扫而空,消费者甚至需要“求店员预留最后一台”。这场突如其来的抢购潮,源于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倒计时”政策。这场看似荒诞的囤货行动,折射出美国普通民众对经济不确定性的焦虑,更凸显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电视遭美国民众疯抢

4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部分国家征收更高关税。消息一出,美国消费者迅速反应。50岁的纽约市民佩格罗在24小时内豪掷3000美元,抢购电子产品、汽车零件和园艺工具。他跑遍两家百思买门店,最终通过电话哀求店员,才抢到一台中国海信40英寸电视。他说:“现在是时候大采购了。”

类似场景在全美上演。22岁的大学生罗奇火速下单加拿大运动品牌Lululemon的健身服,其男友则囤积了24罐爱尔兰啤酒;全职妈妈萨纳夫里亚将食品冷冻保存,精打细算应对未来开支;连亿万富翁马克·库班也公开呼吁粉丝囤货,“从牙膏到肥皂,能存多少存多少”。

1. 性价比碾压本土品牌
中国电视被疯抢的核心原因在于“物美价廉”。美国当前通胀高企,普通家庭对价格敏感度陡增。以海信为例,其产品在画质、智能功能上媲美日韩品牌,但价格低30%-50%。《华尔街日报》称,美国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选择高性价比商品是必然。

2. 供应链“不可替代性”凸显
尽管特朗普曾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美国本土及东南亚国家短期内无法替代中国供应链。英国广播公司指出,泰国、越南等地缺乏成熟的电子制造技术和产能,而中国电视产业链从面板到组装高度集成,成本优势难以复制。

3. 关税恐慌下的“抢跑”心理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新关税可能导致美国家庭年均损失3800美元购买力,电子产品价格或涨超10%。消费者担忧涨价,选择提前囤货。正如库班所言:“连美国货都可能涨价,商家会甩锅给关税。”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意是施压贸易伙伴,但现实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 美国消费者成最大输家
摩根大通测算,若关税全面实施,美国GDP可能萎缩0.3%,汽车销量或暴跌300万辆7。普通家庭不仅要承受商品涨价,还可能因企业裁员陷入财务危机。29岁的萨纳夫里亚坦言:“要担心的事情太多了。”

2. 中小企业濒临绝境
加州创业者迪娜·加扎里安的影音配件公司因关税成本激增濒临破产。她哀叹:“我不得不为生存挣扎,而非发展业务。”类似案例在美国制造业、零售业屡见不鲜。

3. 美元信誉遭反噬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关税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通胀加剧。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指出,美元避险货币地位因关税动荡受冲击,国际资本加速撤离美国市场。

这场抢购潮给中国制造带来两大启示:
1. 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中国电视的竞争力源于持续的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例如,海信ULED技术突破液晶显示瓶颈,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压低价格。这种“高端+平价”策略,正是中国制造全球化的核心逻辑。

2. 供应链韧性决定市场话语权
美国关税政策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深层矛盾:政治干预难以撼动市场规律。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快速响应能力,使其在贸易战中始终保持主动权。正如网友调侃:“美国人民终于懂了‘真香定律’!”

美国民众抢购中国电视的闹剧,表面是关税引发的恐慌,深层则是全球化经济规律的胜利。对中国而言,这既是制造业实力的证明,也提醒我们:唯有持续创新、夯实产业链,才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普通美国人来说,这场“囤货运动”或许只是漫长经济阵痛的开端。

来源:泽予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