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率接近100%?5类癌症不致命,不该称为“癌”,无需过度治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6 11:35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杂志》2023年第25卷:《低危癌症的诊疗现状与展望》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研究报告(2022):《过度治疗现象与早期癌症管理策略》

3. 《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第3期:《癌症术语对患者心理影响的研究》

4. 《肿瘤防治研究》2023年第11期:《低危癌症的自然病程与临床干预必要性评估》

听说有人得了癌症,周围人立刻就像听到了死亡宣判,眼神里写满了"完蛋了"三个大字。

但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带"癌"字的疾病都要命!医学界有个小秘密:有些癌症真的就是"纸老虎",吓唬人的本事一流,真正的杀伤力却几乎为零。

前段时间,王阿姨体检出了甲状腺微小癌,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她每天以泪洗面,甚至开始安排后事。

结果去三甲医院一查,医生笑着说:"阿姨,您这个'癌'啊,比感冒还温柔,只需要定期观察就行,不用手术,更不需要化疗。"王阿姨懵了:这世上还有不用治的癌症?

没错!医学界早就发现,有些被冠以"癌症"名号的疾病,存活率高得惊人,有些甚至接近100%!这些"癌"或许根本不该叫"癌",因为它们和我们印象中那种凶神恶煞的癌症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一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这个"癌中戏精",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生存率高达99.9%!许多医学研究表明,这类小癌即使不治疗,十年后90%以上依然原地踏步,毫无发展。

日本和韩国的研究更是发现,选择"主动监测"(就是定期复查但不立即治疗)的患者,十年后转移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有趣的是,这种癌在尸检中的发现率高达30%!意味着很多人带着它安然无恙地过完了一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癌"。

如果不是现代医学检查太"内卷"了,许多人根本不会知道自己是"癌症患者"。

第二名:前列腺低危癌

老年男性体检的"噩梦"——前列腺癌,其实也分三六九等。低危前列腺癌(格里森评分≤6分)的十年生存率高达98%以上。

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男性尸检中,约有40%存在前列腺癌细胞,但绝大多数人生前毫无症状,最终死于其他原因。

前列腺癌有个可爱的小绰号叫"最不想杀死宿主的癌症",因为它通常生长极其缓慢,很多医生甚至建议低危患者采取"等待观察"策略,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第三名: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这两种癌症占所有癌症的40%,却只造成不到0.1%的癌症死亡。

它们几乎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简单切除就能治愈,五年生存率超过95%。

这类癌症就像是皮肤上的"小叛徒",看起来吓人,实际上威力小得可怜。

第四名:子宫内膜癌早期

早期子宫内膜癌(I期)五年生存率高达95%以上。这类癌症通常会通过不规则出血等症状"自我举报",因此往往能在早期被发现。

简单的子宫切除术就能彻底治愈,多数患者甚至不需要放化疗。

第五名:第一期睾丸癌

年轻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别被"恶性"吓到!一期睾丸癌的治愈率接近100%。

即使是扩散的睾丸癌,总体五年生存率也高达95%以上,是所有转移性实体瘤中预后最好的。

这些疾病虽然在显微镜下看确实是"癌细胞",但它们的临床行为却和真正致命的癌症完全不同。

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这些低危病变不应该被称为"癌症",因为这个名字本身就能引发巨大的心理创伤。

有研究发现,一听到"癌症"这个词,患者的焦虑水平会立即飙升,做决策的能力大打折扣。

结果就是,很多人在恐惧驱使下选择了过度治疗,承受了不必要的手术风险、放化疗副作用,甚至经济负担。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前主任埃塞尔·伯格曾提出,应该重新定义"癌症",将那些生物学行为温和的病变改称为"IDLE病变"(indolentlesionsofepithelialorigin,上皮源性惰性病变)。

王阿姨的甲状腺微小癌,如果盲目选择手术,可能面临声音嘶哑、需终身服药等风险。而这些风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过度治疗会带来身体伤害,还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癌症患者因治疗而陷入经济困境,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更可怕的是,过度治疗会让医疗资源被不合理占用。

想象一下,本该用于救治晚期癌症患者的医疗资源,被大量无需立即治疗的低危癌症占用,这对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来说是多么不公平。

冷静看待检查结果:被诊断为"癌"后,不要慌张。

询问医生关于疾病的具体类型、分期和危险程度。

寻求多方意见:特别是对于上面提到的五类低危癌症,最好咨询不同专家的建议,尤其是在大型三甲医院肿瘤科。

了解"主动监测"选项:对于低危癌症,"主动监测"(定期随访但暂不治疗)可能是合理的选择。

这不是放弃治疗,而是避免过度治疗的明智策略。

关注生活质量:治疗决策应考虑生存质量,而是延长寿命。

有时候,激进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比疾病本身更影响生活质量。

不要被"癌"字吓倒:医学在进步,我们对癌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不是所有癌症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可怕。

说到底,医学不应该被标签束缚。当"癌症"这三个字成为恐惧的代名词,却无法准确反映疾病本质时,也许是时候换个说法了。

就像有句话说的:"不是所有长得像老虎的动物都会吃人,有些可能只是一只披着虎皮的猫咪。"

面对这些高存活率的"癌症",与其被恐惧支配,不如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知识才是驱散恐惧最好的良药。

癌症治疗不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战场,而是需要精准施策的科学领域。

当你或身边人遇到这些"假老虎"时,请记住:它们可能根本不该叫"癌",而你也无需为此过度恐慌和治疗。

生活还长,别让不必要的恐惧偷走你宝贵的时光和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解小龙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