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私下谈话中提出购买格陵兰岛的想法,引发国际哗然;2024年竞选期间,他更抛出"美国应该吞并加拿大"的惊人言论。这些看似荒诞的表态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算计、历史情结和现实利益考量。
2019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私下谈话中提出购买格陵兰岛的想法,引发国际哗然;2024年竞选期间,他更抛出"美国应该吞并加拿大"的惊人言论。这些看似荒诞的表态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算计、历史情结和现实利益考量。
美国对北美大陆的领土野心可追溯至建国初期。18世纪末的"天命论"(Manifest Destiny)思想曾推动美国西进运动,19世纪的"54度40分或战争"口号则体现了对英属北美(今加拿大)的领土诉求。1823年出台的门罗主义更将整个西半球划入美国势力范围。特朗普的言论实际上唤醒了这些沉睡的历史幽灵。
格陵兰岛的情况同样具有历史延续性。1867年国务卿西沃德在购买阿拉斯加后,曾考虑收购格陵兰和冰岛;1946年杜鲁门政府正式提出以1亿美元购买格陵兰。这些历史先例为特朗普的言论提供了有迹可寻的"合法性"参照,尽管国际法规范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图片来源:Pixabay
从现实地缘政治视角看,加拿大和格陵兰对美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加拿大拥有全球第二大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北极领土直接关系未来北极航道的控制权。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体系下美加军事一体化程度已相当高,但特朗普政府追求的可能是完全的战略自主权。
格陵兰岛则是北极地缘博弈的关键棋子。该岛位于北美与欧洲的战略通道,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之一(约3850万吨),且随着北极冰层融化,其军事价值与日俱增。美国在格陵兰已有图勒空军基地,但全面控制将使其在北极竞争中彻底压制俄罗斯与中国。
资源民族主义思维是这些言论的重要推手。加拿大油砂储量居世界第三(约1670亿桶),格陵兰稀土储量占全球10%以上,在新能源转型背景下价值凸显。特朗普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一直寻求减少对中国稀土(占全球供应60%以上)的依赖,直接控制这些资源符合其经济安全逻辑。
从贸易角度看,吞并加拿大将消除北美自贸区的最后障碍。尽管《美墨加协定》已深度整合三国经济,但特朗普政府显然更倾向直接的政治控制而非复杂的国际协调。加拿大2023年GDP达2.14万亿美元,并入美国将使后者经济规模扩大约8%。
特朗普的扩张主义言论的国内政治效用不容忽视。对保守派基本盘而言,"扩张领土"是彰显美国伟大的直观符号。2024年YouGov民调显示,约32%的共和党选民支持"更紧密的美加联合",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选区比例更高。
此类表态也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有效工具。当面临经济困境或政治危机时,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历来是政治人物的避险策略。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论设置了极端谈判立场,为实际政策调整(如要求加拿大增加防务开支)创造了议价空间。
图片来源:Pixabay
从国际法视角看,现代国际体系已根本否定领土吞并的合法性。《联合国宪章》第2(4)条明确禁止武力夺取领土,1975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确立边界不可侵犯原则。即使是"自愿合并",也需要复杂的法律程序和全民公投,类似2014年克里米亚案例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
现实政治阻力同样巨大。加拿大作为主权国家,其民众认同坚固:2023年民调显示仅4%加拿大人支持并入美国。格陵兰虽为丹麦自治领地,但其2019年明确拒绝特朗普的购买提议,且根据2009年自治法案,独立问题需经当地公投决定。
特朗普的扩张主义言论应被理解为政治修辞而非实际政策蓝图。这些表态既服务于国内政治动员,也试探国际反应边界,更体现了其对"交易艺术"的执着——通过极端要价获取实际让步。在现行国际秩序下,武力吞并绝无可能,"自愿合并"也缺乏现实基础。
但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言论确实反映了美国部分精英对全球资源重新分配的渴望,以及对现行国际规则日益增长的不满。即使不会发生实际吞并,相关讨论本身已对美加关系、北极治理等议题产生实质性影响,并可能激励其他地区的修正主义势力。在民粹主义抬头的时代,政治言论与现实政策的界限正变得愈发模糊,这正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深层挑战。
来源:刘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