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董恒宇 :怀念好友柳志雄先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12:50 1

摘要:著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先生戏剧文学集《花落花开——柳志雄戏剧选集》即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回顾柳志雄先生二人台艺术创作成就,扩大本书社会效应,本平台开设专栏,编发部分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编者按:著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先生戏剧文学集《花落花开——柳志雄戏剧选集》即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回顾柳志雄先生二人台艺术创作成就,扩大本书社会效应,本平台开设专栏,编发部分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怀念好友柳志雄先生

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董恒宇

我与柳志雄先生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真正深入交往,是在2000年我担任呼和浩特市副市长之后。那时,我分管文化工作,而他身为市文研所副所长,主要负责戏剧创作。2005年《呼和浩特文化》创刊,他兼任执行主编。每当有新作问世、新刊发行或者新戏上演,他总会第一时间拿给我看,让我先睹为快。那些年,他的作品成绩斐然,多次斩获地方乃至国家级大奖,收获了无数赞誉。我曾多次对他讲,像我这样的官员并不少见,可像他这般能写出优秀剧本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对于我的夸赞,他总是憨厚地嘿嘿一笑。然而,当我们一起探讨戏剧艺术时,他却仿佛换了一个人,能侃侃而谈,提出许多独到又深刻的见解。在呼和浩特工作的那段时光,他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到自治区任职,我们依旧保持着联系,一生能与他结为好友,实在是难得的善缘。

2024年5月,我突然听闻他去世的噩耗,内心悲痛万分!他刚满古稀之年,作为多年的老友,我一时实在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内蒙古文化艺术事 业正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他的离去,无疑是戏剧创作界的重大损失,我从心底 里深切缅怀他。

他儿子说,父亲临终前嘱托,要把准备出版的剧集拿给我看看,要是有可能,希望我能写些文字,并就出版剧集的相关事宜听听我的意见。念及临终之人的郑重托付,还有家属的殷切期望,更忘不了我们多年的深厚情谊,我便答应了,也算是以此方式,表达我对好友的追思与祭奠。

柳先生为地方戏剧,特别是二人台创作奉献了一生,作出了卓越贡献。整理、编辑他的剧集,对后人而言,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几个月来,我翻阅他那两大本厚厚的剧集文稿,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难以割舍,也为我们失去这样一位难得的剧作家而扼腕叹息。

一、扎根乡土,秉持正义,为民发声

柳志雄先生出生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托县濒临黄河,地处土默川南端黄土高原,是陕晋蒙交会之地,古云中城就坐落于此。他是 从山西走西口到内蒙古的第八代传人,浓郁的多元文化和乡土气息深深吸引着年幼的志雄。耕读之余,他最爱穿梭在各个村落间,聆听大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观看丰富多彩的表演。

浓郁的民间文化引发他内心对戏剧艺术最初的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柳先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愈发深沉。他深入乡野村落采风,为了探寻纯粹的民间艺术与文化,他三次前往晋北、陕北与内蒙古边界的村落,收集那些散落民间的方言、民歌、故事,体察这方土地上人民最本真的原生态生活。

年轻时的柳先生,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思考探索、学习写作。他在乡村简 陋的教室里,当过挣工分的民办教师;做过挣补贴的人民公社文化站辅导员;后来成为县乌兰牧骑编创人员,开启了他艺术创作的新旅程。他生于乡土,与百姓心心相印,从百姓身上,他感受到了纯真质朴与善良,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爱民情怀,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

在漫长的生活磨砺中,柳先生见证了社会底层老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在他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促使他对乡村民间的真实故事展开深入思考,这份情结深远影响了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和创作方向。

在长达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柳先生始终扎根在二人台这块艺术阵地。他一生甘于清贫,不为外界诱惑所动,从不迎合那些低俗趣味、歪风邪气,还坚决予以抵制和批判。比如在大戏《莲花湾》中,主人公贾女娃身上就有着他的影子。贾女娃是远近闻名的二人台艺人,有人出重金请她到城里饭店唱荤段子, 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坚持在村里义务传授二人台技艺。他的作品内容积极健康,语言质朴风趣,自觉守护着二人台艺术的纯正与雅致,捍卫着这片艺术净土。

又如《大雁沟》中的主人公明月,为村民办事含冤入狱5年,平反后对造谣诋毁他的人不屑一顾,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远大抱负。因为他坚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为民情怀和秉持正义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比如,大戏《河套魂》塑造的李睿书记,面对艰难险阻,逆风而上,率领广大干部群众立下“为了拿下总排干,提着 脑袋也要干”的誓言,充分展现了党的基层干部勇于担当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又如小品《投诉热线》,通过三人分别对购房、购药、购种子问题的投诉,尖锐地批判了社会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神牛湾》在揭示农村巨大变化主题的同时,还表达了对社会变革中留守儿童和孤独老人问题的关切,通过剧中人物在唱词念白里明事说理,倾诉着弱势群体的心声。正是这份为民情怀,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份无形的厚重感,引导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刻的思考。

二、矢志不渝,献身戏剧艺术事业

2006年,老柳正创作大戏《花落花开》。一个清晨,他来到我办公室。我看他双眼红肿,便问:“是不是又熬了一夜?”他叹息一声说:“唉!哭了三回。”我懂他,他一旦进入角色创作的精神世界,就会物我两忘,蝴蝶是我,我是蝴蝶?他像路遥一样,用生命写作。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二人台面临生存危机时,柳先生就立下志向,要为二人台的繁荣发展鞠躬尽瘁。他一生创作大中小型戏曲、小品、呱嘴500多部,还有曲艺、民歌 1000多件。

他的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上乘,且大多被搬上舞台和荧屏,在晋蒙陕冀地区演出。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各具特色。比如大戏 《花落花开》《神牛湾》,中戏《瓜田提亲》《丰收之后》,中型歌剧《不能抛弃他》,小戏《叔嫂情》《走西欧》《寻找老扶贫》,小品《最后一头驴》《投诉热线》,呱嘴《二人台唱成万人台》《西口精神代代传》等等。

这些经典作品,从体裁、题材、内容、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都打破了人们对二人台的传统认知。他在守护二人台传统根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人性的深层剖析。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还挖掘历史题材,如《君子津》《蒙汉情》《青山儿女》等,但都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他还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把传统题材换成现代生活题材,使作品焕然一新。比如《叔嫂情》《借冠子后传》等,都让人眼前一亮,且都获得了 省级以上大奖。这些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审美需求、促进剧种传承、拓展演出市场空间、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创作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先后推出两部巅峰之作,即小戏《叔嫂情》和大戏《花落花开》。这两部地方戏宛如夜空中的双星,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强调并鼓励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创新。2002 年、2003年,他创作的《最后一头驴》《投诉热线》《青山路弯弯》三个小品,连续荣获两届全国戏剧最高奖——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编剧奖,这次获奖点燃了他将小戏推向全国的热情。

2004年,在晋蒙陕冀四省区联合举办的二人台大赛中,他担任赛事专家组重要成员,对早已构思好的小戏《叔嫂情》搬上舞台充满信心。该剧在9月份进京晚会上首场演出,赢得了到场嘉宾的一致赞誉,这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2005年12月在珠海举办的“首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中,全国报送1000多个剧目,经层层淘汰仅50多个进入决赛,《叔嫂情》以总分第一荣获优秀剧目奖和观众最喜欢的剧目奖。原本担心的晋语系方言不仅未受影响,反而成了加分项目,为二人台小戏走出方言区释放出积极信号。此后该剧演出达2000多场,极大提升了二人台小戏在全国的知名度。

小戏小品获国家级大奖后,他目标更加明确,要将大戏也推向全国。2006 年,他看到一篇实时报道深受启发,决定创作大戏《花落花开》,由呼市民间歌剧团演员演出,为二人台大戏闯出一条路。我十分赞成,大力支持,毕竟多年来呼 和浩特市无二人台大戏上演。

2007年1月9日《花落花开》剧本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内戏剧界著名专家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此后三年,这个剧本七易其稿。他熟悉剧团演员,创作时依据其特长和风格设定角色,使得排演十分顺利。

2008年该剧首演惊艳全场,2011年和2012年作为国家优秀现代戏参演剧目和献礼节目登上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舞台,2013年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 第十四届“文华奖”参评演出中获“文华剧目奖”。这是呼和浩特市本土创作、本土院团演出并在全国获奖的首部作品,为地区争了光,在二人台戏剧发展史上 具有里程碑意义。该剧巡回演出700多场,将二人台大戏演出推向了高潮。

《叔嫂情》和《花落花开》的成功为他积累了更多创作经验。2007年,他创作小品《寻找老扶贫》,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入选剧目奖和观众最喜欢的剧目奖。

2017年创作小戏《走西欧》,是继《叔嫂情》后的又一力作,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9年获滚动资助,两年内在全国巡演近百场。该剧以“戏中戏”形式,通过新婚小夫妻的故事反映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变化,虽故事小、剧情短,却耐人寻味,为二人台现代小戏创作树立了新标杆。它与传统经典《走西口》一字之差,内容立意迥异,一悲一喜、亦庄亦谐,对比鲜明,证明二人台小戏小品走向全国并非遥不可及。

《花落花开》成功后,他又创作了《月照金河套》《荷香清泉》《君子津》《神牛湾》《河套魂》,直至“大青山三部曲”和《蒙汉情》《神木儿女》等大戏。如《月照金河套》讲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故事,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点。

他原计划创作30多部经典大戏,70多部经典小戏后出个人戏剧集,若不是患癌早逝,定能实现。在生命尽头的前几天,他还在策划《妖精太太》和《大河稍公》的剧情框架,足见其对艺术事业的痴迷与挚诚。

这两部作品的成功,标志着二人台在全国艺术领域获得了尊重与认可,改变了人们对其艺术边缘化的认知与偏见;实现了从地方小剧种到国家级艺术高度的跨越,提升了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为二人台从北方方言区走向全国提供了破解障碍方法;其创作、演出、推广模式和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学习样板,为开拓创新明确了方向。

三、德艺双馨,一专多能

柳先生不仅是杰出的剧作家,还是创演结合的艺术家与编刊专家,是集创作、演出、编刊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的创演结合方式新颖独特,因他 熟悉剧团演员,选好合适的主角后,为他们量身打造编写剧本,还亲自导演。 这种“一条龙”模式,既能与演员充分沟通,修改原创作品,又能发挥演员优势, 缩短从编创到演出的时间,降低成本。

1983—1992年,他在自治区和呼市电视台、电台的30多台电视文艺晚会担任主创,为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创演百余部小 戏小品,《相女婿》《打麻将》等多次亮相荧屏,广受好评。由《多余》改编的《千 金一笑》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4年,在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电视大奖赛中,他作为评委全程参与,4月发掘了詹丽华等新秀,为其量身创作并指导排练。9月晋京晚会,他担任编剧兼文学总监,晚会12个节目中他创演的占6个,詹丽华等人凭借他的作品一炮走红,他也被赞为“中国二人台第一编”。

这种自编自导的创演方式贯穿他一生,2015—2022年创作“大青山三部曲”时亦是如此,如今自治区二人台界的很多顶尖人才都得益于他的培养,他和武利平的合作更是强强联合的典范,彼此成就。

他的艺术传承不止在排演场地,还延伸到教学课堂,即便患癌也未停止。 在多地的二人台、民歌等培训班以及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课堂上,都有他授课的身影,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他还是编刊专家。2005 年起,他创办《呼和浩特文化》,将创作与办刊融合。办刊初期虽面临人力、稿源、财力不足等问题,但他克服重重困难,从选题策划、稿件评判,到排版设计,都亲力亲为。他聚焦多元文化,开设特色栏目,还将二人台创作宣传纳入其中,向专家学者约稿。

编刊与创作相互促进,每期刊物他都登门送我,刊物内容丰富、装饰精美,深感他在其中注入了大量心血。柳先生的剧作承载着呼和浩特乃至西部地区的历史记忆、文化特色、风土人情与人物情感等多元文化元素。如大戏《青山之恋》的演出,为内蒙古打造城 市文化提供了样板。

2020年6月,柳先生查出肺癌,已是晚期,他清楚病情凶险,却像自己塑造的《青山劲松》的主人公赵保松一样,不向癌魔低头。在生命倒计时的4年里,他创作了三部大戏《蒙汉情》《青山劲松》《神木儿女》和两部小戏《再唱走西口》《家国大事》,兑现了生前承诺。

创作之余,他言传身教培养弟子,还担任2022年、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2024年5月24日6时许,这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艺术家,带着对二人台事业的眷恋和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

柳先生的一生,用爱和感恩谱写传奇,他以真心抒发真情,传承地域文化, 以身为范培育后人,也为二人台剧种从根本上传承、改造、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国地方小剧种有据可查,20世纪50年代共有368种,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资料显示,这一数字锐减至267种,近年无确 切统计数据,但总体是下降趋势。

北方小剧种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空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优秀剧本匮乏,原创能力下降。由此导致演员和演出市场出现一系列问题。可内蒙古50年来二人台虽也面临挑战,但总体上比较活跃。其中柳先生在剧本创作、创演结合和演员培养及其带动影响功不可没。

假如没有柳志雄,内蒙古二人台剧目库、在全国获奖和演出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又是一种什么境况?他的离去是二人台艺术的重大损失,他用作品为二人台竖起丰碑。他的名字、作品与二人台艺术、这座城市以及我们 对艺术的热爱同在。愿柳先生安息,我们深切怀念他。惊闻他病逝时潸然泪下,当时写下一首缅怀诗,以此结尾:

黄河淌不尽冰山的泪牵夫倒拉着河的沉重你与他们光脊梁,在船头吃着盒饭,叨啦着月清和喜顺明天的婚事浪花翻卷起爽朗的笑声“荞麦开花呀一溜溜白说好了哥哥你咋还不来”河对面飞来动情的山曲儿你爬上云中古城墙,远方敕勒川、阴山、大漠孤烟与风中的蜀葵花风筝般打旋儿,晃动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不变的是窑洞窗花艳艳的基因还有大河几千年流不尽的真诚河边生的汉子,像山曲儿样真性情夜深了,你把生命注入油灯心咚咚,狂跳在剧情的巅峰主角刚刚出场,你抿嘴呵呵笑了与自己的影子二人转突然奔向脑畔上的圪梁梁对着清冷的月亮,撕扯着头发孩子般放声狮吼,分不清是戏中的角儿,还是你在戏中心灵的潮汐,汹涌澎湃击打在生众礁石般的年轮玉米熟了,角儿们的歌声欢快起来,故事圆满了你欣然撂下笔倒头酣睡在丰收的季节梦见河下游的路遥,举杯对饮面红耳赤,争论着戏的尾声黎明,山丹花被自己的馨香唤醒 霞光,掠过一只鸿雁倔强的侧影 生命像浮云,终将被风吹散一脉文心,穿越时光隧道镌刻于大河与星辰2025年3月6日·呼和浩特市柳志雄,1955--2024,中共党员,呼和浩特市文研所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名二人台剧作家、编剧。其从事戏剧创作30多年,创作大、中、小戏剧作品130多部,为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二人台现代戏《两家人》,大型现代歌剧《大雁沟》,大型二人台现代剧《花落花开》,新编二人台《借冠子后传》《叔嫂情》,小品《最后一头驴》《寻找老扶贫》等。其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生动,生活气息强烈,地域特色浓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不少作品成为久演不衰的精品节目。

来源:内蒙古文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