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读小说,我更喜欢听小说,自从微信“听一听”功能上线,凡是公众号上发布的文字都能被转化成音频。名家的小说没有太短的,即便是短篇小说也得六七千字,甚至上万字,面对冗长的篇章,动动手指即可将全部的信息传递到耳朵。
相比读小说,我更喜欢听小说,自从微信“听一听”功能上线,凡是公众号上发布的文字都能被转化成音频。名家的小说没有太短的,即便是短篇小说也得六七千字,甚至上万字,面对冗长的篇章,动动手指即可将全部的信息传递到耳朵。
在文学杂志的竞争力越发羸弱的今天,各大期刊都上线试读环节,他们在公众号上发布文章的一部分来吸引读者,如果你被吸引,剩下的就得购买期刊或到图书馆去读。然而一些自媒体上的文章很完整,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自不必说,长篇小说也不在话下,国内外老一辈著名作家的文章几乎都能被找到,去年我就在公众号读到了《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等超长小说。发现资源后我乐不思蜀,并不是不用花钱购买书,而是能听到音频不用耗费眼睛去读了。同时也给我带来疑问,对版权越发重视的时代这些未经授权就被发布的文章并未超过五十年,难道它们没有版权了吗?如果我不写这一篇文章自然也会保持沉默,静享有人冒着侵权风险给我带来的便利,不过我这个爱较真的人还是要在头脑里思考为什么。
过去的两年我翻译了两本日文文学书籍,由于联系不上原作者,并且现在审查严格就没有公开出版,自己掏钱印出送给感兴趣的朋友。因为成本不高,一些平日联系较多和主动向我要的朋友都得给,是否愿意看,是否看了,是否认真看,我不得而知。这就是出书的无奈,有点像送礼,被赠予书的人不一定对书多么感兴趣,只要关系密切则不能不给,不给容易被挑理,尤其主动向我要书就更求之不得,毕竟对于不知名的写作者被人索要作品是一种荣幸。一些朋友看我自费印书很破费,不好意思要实物,管我要电子版。起码说明一点,他对我的书感兴趣。我也深有同感,当今生活节奏很快的情况下许多书真没有读两遍的机会,更多只是看一乐,别说我这样层次的写作者的书,针对名著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所以电子版及环保又便于保存,如果文友们以后出书送电子版也是不错的选择,就是缺点仪式感。
还有一件事令我有些惊讶,我这种达不到图书市场流通要求的作品发布在网上很正常,为什么那些已经出版书的作者还把内容发到自媒体上,而且不止一位。按理说一本书付梓印刷就是完结状态,既然已经印成书了为何要和没有出版的书一样在网上发布内容?我没有去问,但在想起一件事后得到了答案。以前和文友闲聊,对方说现在纸质文学杂志都不如自媒体,一本文学杂志每期多说印一两千本,除去各大图书馆的上架样书和杂志社的库存,订阅或零售的读者微乎其微,并且基本都是文学圈内人士阅读,普通市民没多少人去看,在网上读书的人都很少,更多人都去看短视频。现在和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热的时代无法相比。我一想对啊,期刊算是图书的一部分,图书里去除中小学必读书目及书店里的畅销书,不知名作家的书只有出口转内销的份。所以要想让更多人阅读,普通写作者就得把作品主动呈现在网上,一旦获得成百上千的阅读量还得自喜一番。
许多文学杂志停办了,还有一些地方作协的刊物改成网刊,三十年前活跃在纸刊上的资深作家依然笔耕不辍,也有少量的专业学习写作的年轻作家刊登在册,一些杂志建立作者群,刊登的作者翻来覆去那几十个人,文学的路的确越来越窄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标准在降低,反而越来越高了。我认识的几位地方作家,年过古稀也没名扬四海,但据我了解他们都曾是写作的受益者,文学热的时候刊物多要求低,一篇千字文就能被刊登在地方的报刊上,随之而来换取散碎稿费补贴家用,他们在单位是被羡慕并嫉妒的对象。时光流逝,这些人有的已经很少写作,有的还在写着千字文,地方报纸也很少登普通人的文学作品,那些曾经在周围人群中被称为“老师”的人也只能以写作自娱自乐。少有几位凭借着丰富经验和执着精神的人冲破了地方文学圈的桎梏,努力跟上时代节奏,才发遍全国各大刊物,圈中好友视他们为榜样。可是这些人也已处于退休年龄,比起和他们同时起步现在已成国内文学泰斗的几十位名家比起依然默默无闻。
人在青春期难免多愁善感,大多数写作者的写作生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当今年轻人文化程度普遍高,互联网发展也让人见识广,不少中学生写出的私密日记都妙笔生花,可是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多数年轻人干脆不写了,考研考公考编已经占据多数时光,有点余力就去做自媒体,女生拍视频一展婀娜身材,扭动几下试图寻觅“榜一大哥”,男生做游戏主播或拍搞笑段子,顺便带货来弥补开销。更有人热衷于线下生活,夜生活一族在酒吧里品尝各种新品,顺便和异性朋友搭讪一番,规律派过起了养生生活,早晨一杯温开水,瑜伽八段锦太极拳,品茶遛狗盘珠子。那些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一般的人与写作无缘了,平时都很少看书,他们早早地步入了工作岗位,车间流水线、快递外卖员、中介销售客服、糕点咖啡厨师………享受生活和努力赚钱是多数年轻人的信条,如果一天坐在屋子里对着电脑沉浸在思考的海洋里还会不被人理解。其实有诗情画意的人也不是没有,只是能够长线条思考并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故事精心编排的人更少,能写几首短诗,在B站上讲述读书感受已经算是文艺青年了。
十多年前,最大90后已经二十多岁了,我在想为什么90后中未出现像韩寒、郭敬明、笛安、七堇年、蒋方舟等过早成名的作家?过了几年我知道了卢思浩、李尚龙、张皓宸、苑氏兄弟、独木舟等人,最近几年我又知道了杨知寒、陈春成、王占黑等人,才发现90后的写作者出来网络文学写手心灵鸡汤文学写手不少,可是写纯文学或现实主义文学的人稍有名气时便已三十多岁。
我从未想过要当作家,只是脑袋里有许多念头,初中以后发现自己更适合写作。虽然小学时就买过世界文学名著,但未仔细看过,而且我以前的文章更多倾向于议论和抒情,带有故事性的很少,我只能慢慢积累。可是90后和00后生活条件比以往年代的人更优越,从小就学习琴棋书画,难道就没有少年天才吗?我个人分析是文化越来越丰富却缺少了文学的土壤。每到周末,文化课补习班人山人海,休息时青少年的视觉又被屏幕占据,有几个人会静下心来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中?升学、找工作、还贷款的压力背在当代年轻人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学此专业的学生,其他人编故事塑造人物貌似是不务正业的表现,等有了早八晚五固定双休的体制内工作后,一些还没有育儿压力的后文艺青年才想起来读书写作投稿,到那时可不年龄不小了嘛。
在写作方面,我已经有过十多年的实践,可是真正迈入文学的大门,开眼看文坛才短短五年,这几年我零散地读过了大部分中国文学家的作品,也沉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写作中,休息的时间捧着手机打半天字,在狭小的房间内徘徊多圈,给我感触最深刻的是文学与现实的脱节。我也曾尝试写过几篇小说,细节和表述成为困难的事,因为我和同代人有着一样缺少经历的问题。我们只活在自己及周围的小圈子中,基层、劳动、最广大人民究竟是什么样的,只有浮光掠影的观察,没有真切的体会。以前我阅读的多是上一代人的作品,现在我也阅读同龄人的作品,刚开始真的看不懂,到底是什么原因?经过我抽丝剥茧地分析才发现一些90后、00后的诗和小说并非内容新颖,而是表述特别,他们喜欢套用文化课里学到的专业名词,又转化词性再加上生僻词汇,把简单的事表述得很复杂。当然能写出这样效果的人都文化程度不低,可是给读者提高了门槛,如果没点文学修养和闲暇时间不能近身。
我在不久前看过一位写作者的访谈,她说写作对于她来说是逗自己玩,我听后不知该感到羡慕还是悲哀,从本质上讲文学也不过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有这个爱好总比另一些爱好高雅,可是几百年来文学承载着厚重的社会价值,它不止记录了人间故事及写作者的情感,还从内容里透视出时代的缩影、社会的底色、人性的面貌。如果逗自己玩只能活在小我中,成为达到一定阶层后消磨时间的工具。然而,个人的力量还能做什么,还能怎样说呢?
网络上遍布着名家的旧文,自媒体运营者利用这些文章没有转载限制的优势辛苦地整理并传播着,这些文章每篇大多数也只有几百到几千人阅读,大概如果他们的作品仅能在网上发也只有这些受众尺度吧,也可能转发的人多,阅读总量不止这些。我搜集了许多著名作家的电子版文集,点开一看原来也有太多不知名的作品,他们产生巨大知名度不过是倚靠着出版平台和几篇代表作。有一些经典文章一直被转来转去,人们耳熟能详,这些作品好像是人类诞生起就存在并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恒星,如同一些经典歌曲,哪怕在音乐软件上不办会员听不了,在视频自媒体上也有,仿佛经典产生后再不受作者控制,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那么为什么文学自媒体会大量转载名家的作品,有名肯定算作重要因素,发表时间久了当年作者已经得到稿费不会再计较版权问题也算原因,从发布者的角度看更关键在于这些文章语言质朴便于读者理解。回看那时的文学作品,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中,也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描绘一个时代和一类人群。
相对我们普通创作者极力地推广自己的作品,人家已经实现自动化的传播,就像“四大名著”的作者如今无处寻觅,作品却流传世世代代。这种获得大众的认可,比版权更加富有力量。
2025-04-02
来源:作家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