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的夏天,刚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杨清,怀揣着对艺术的憧憬步入职场。然而,室内设计工作的昼夜颠倒让她身心俱疲,国企计量员的稳定生活又让她感到乏味。"那时候就像困在茧里的蚕,明明知道外面有光,却找不到突破的方向。"
在时光的长河里,有些遇见注定要改变一生。
十六年前那个捧着艺术设计毕业证书的姑娘不会想到,有一天她的双手不再执笔作画,而是与茶相伴,在氤氲茶香中书写别样人生。
杨清,这个将"艺"字刻进骨子里的女子,用十年光阴完成了一场从视觉艺术到生活美学的华丽转身。
2008年的夏天,刚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杨清,怀揣着对艺术的憧憬步入职场。然而,室内设计工作的昼夜颠倒让她身心俱疲,国企计量员的稳定生活又让她感到乏味。"那时候就像困在茧里的蚕,明明知道外面有光,却找不到突破的方向。"
看似跨界的人生轨迹下,是杨清一以贯之的对"艺"的执着追求
2014年的春天,杨清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她取出全部积蓄,创办了文化传播公司。"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采茶,大学时省下生活费买茶,茶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但现实很快给了她当头一棒——因缺乏专业知识,第一批茶叶几乎全军覆没。"那段时间,她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看着仓库里堆积的茶叶,杨清终于明白:热爱需要专业的支撑。"
于是,一场系统的学茶之路就此开始。从湖南农大教授的实验室到茶乡匠人的作坊,她既学习茶叶生化知识,也记录传统制茶口诀。2016年,当国家《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时,已在茶行业沉淀两年的她敏锐抓住机遇,将公司转型为集茶文化传播与专业咨询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这些年的积累,让杨清在2021年又再次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她将多年走访茶山的见闻与专业所学相融合,深入安化寻访知青故事,创作出饱含时代记忆的茶艺作品《女知青的茶香人生》。这部作品凭借其独特的人文视角与精湛的技艺呈现,在长沙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
这次成功开启了她的竞赛征程:2022年,她以湖湘文化为创作源泉,将千年学府的精神底蕴注入茶艺表演,《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在省赛中再创佳绩。2023年,杨清的技艺臻于成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以六大模块的卓越表现一举夺金,实现了湖南茶艺类国赛金牌"零的突破"。
"比赛不是表演,而是对专业素养的极致考验。"这句话背后,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备战全国大赛期间,她组建专业团队,每天训练结束后都要反复观看录像,调整每一个细节。陪练老师廖雍至今难忘那些日子:"她总说'再来一遍',一个盖碗冲泡动作能反复琢磨几十次。"这份近乎偏执的追求,如今化作她教学中的每一个示范动作,在年轻茶艺师们心中播撒下匠心的种子。
在第七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杨清担任裁判员。
褪去赛场光环的杨清,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茶的故事。在课堂中,她将茶礼文化娓娓道来;在社区角落,她手把手教失业人员冲泡技艺;在外省交流会上,她把湖湘茶道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2024年,当她以裁判员身份站在第七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的现场,看着自己指导的湖南选手捧回银牌时,那一刻,她比当年自己夺冠时还要欣慰。茶香氤氲中,她完成了从选手到导师的蜕变,也找到了比金牌更珍贵的传承意义。
在长沙湘水堂的教室里,她总爱用一句诗开场:"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她说,这就是茶的力量——润物无声,却足以改变人生。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在即,她凝视着茶汤中缓缓舒展的叶片,眼中闪烁着期待:"希望这场盛会能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的故事,她轻抚茶席上的青瓷茶具说道,"就像每个追梦的年轻人,都需要用坚持来冲泡出属于自己的芬芳。"
从艺术设计到茶艺美学,从职场迷茫到金牌加身,杨清用十年光阴诠释了工匠精神最动人的模样。在她手中,茶不再只是饮品,而是承载着文化、传递着温度的媒介。正如她所说:"茶艺师的使命,是让世界通过一盏茶,读懂中国的温度。"
本文链接:
来源:红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