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肩膀疼=肩周炎?这是很多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2019年,一名山东中年男子因肩膀疼痛自行判断为“肩周炎”,并未重视,仅贴了几贴膏药。
短短一周内,他在下班途中突然猝死,最终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怒斥:太多患者因无知,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我们身边反复上演的悲剧。肩膀疼痛可能是“心脏在求救”。心梗的前兆症状多种多样,最容易被误判为其他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许多非典型症状极具迷惑性。
心肌梗死,这个词听起来熟悉,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
今天我们就从这起事件出发,系统地讲清这个“沉默杀手”的前兆、诱因、救治、预防、以及用药的真实与误区,帮助更多人擦亮双眼,避免悲剧重演。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急剧、持续性供血中断,造成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急性心血管事件。它的发作迅猛,死亡率高,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中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超过3.3亿人,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400万。
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危险的类型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心梗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30-50岁中青年成为新的高危人群。
那么问题来了:肩膀痛为什么可能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疼痛常表现为胸前区压榨样、窒息样疼痛,但也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甚至背部。这种放射痛常被误以为是肩周炎、颈椎病或胃病,从而延误诊断。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女性,其心梗症状往往“非典型”,如单纯肩痛、上腹不适、乏力、恶心、出汗等。这也是为什么那位山东男子会误以为是肩周炎,最终延误抢救的根本原因。
心肌梗死的发作多在清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寒冷刺激后发生。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几天就有疲劳、肩背酸痛、胸闷等症状,若能及早识别,完全可以避免悲剧。
诱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长期熬夜、饮食油腻、情绪波动大等。
其中,吸烟和高脂饮食是中国男性心梗的两大“帮凶”。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统计,中国18岁以上男性吸烟率达52.1%,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此外,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控制不良,是目前中老年人心梗高发的主因。但很多人对三高掉以轻心,甚至长期不体检,直到心脏“罢工”才后悔莫及。
一旦怀疑心梗,必须立即拨打120,争分夺秒送医。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90分钟内,越早开通堵塞的血管,存活率越高,心肌坏死面积越小。
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常规方法包括: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等。
其中急诊PCI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成功率高,恢复快,是心梗患者的“救命稻草”。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包括: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防止血栓形成;
他汀类:降脂稳定斑块;
β-受体阻滞剂:减轻心脏负荷;
ACEI/ARB类药物:改善心脏重构,控制血压;
硝酸酯类:缓解心绞痛症状。
但需要警惕的是,心梗患者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停药、换药或长期服用某些“保健品”替代正规药物。“三七粉能通血管”“红曲米降脂”之类的偏方并不可靠,甚至可能延误病情。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也有一定作用,尤其在康复期调理方面。如丹参、川芎、红花等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但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切忌自行抓药。
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保持血压、血脂、血糖达标;
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一次心电图、血脂、心脏彩超检查。
很多人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并没有科学认知,容易误判症状,走入治疗误区。例如,有的人心绞痛发作时只含一片速效救心丸就不管了,殊不知速效救心丸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也有不少人误信“心病不是病,是累的”,长期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
当你感到持续胸闷、气短、肩颈痛,尤其是伴随出汗、恶心、乏力时,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哪怕只是虚惊一场,也是对自己负责。
最后提醒大家:
别再把肩膀痛当成小毛病,别再把命交给“经验主义”。我们不是医生,不具备专业判断,任何不明原因的疼痛,尤其是中老年人出现的胸背部不适,都必须认真对待。
心梗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无知、轻视和拖延。
健康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每天用科学和自律换来的稳稳的幸福。
引用文献资料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国家卫健委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内科医师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