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捕捉生活微光,点亮人生日常。生活中,清明是节气,是节日,更是思念。人生中,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清明使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来感悟人生起起落落、不懈努力和来路归途。二十四节气是先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把一年划分为四类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
文/杨建平
捕捉生活微光,点亮人生日常。生活中,清明是节气,是节日,更是思念。人生中,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清明使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来感悟人生起起落落、不懈努力和来路归途。二十四节气是先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把一年划分为四类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用来反映时令、气候、物候和农事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日常活动中,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春之首,预示着春天开始,万物复苏,而清明作为春季的第五个节气,预示着大地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我的记忆中,清明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见亲人。有几句歌词特别能勾起我的回忆。如“是你把我养大,洒下多少汗水;是你教我成人,付出多少苦累。想起你的情我就心潮难平,想起你的爱我就饱含热泪……我的一颗心都捧给你啊……”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缺吃少穿的日子里,每年的清明这天,不仅本家族的人在外多远,这天都要尽可能的赶回来寻根问祖,祭祀踏青,而且更是农村小孩有盼头的日子。因为在外地工作或生活宽裕一点的亲人回来,一般来说都会尽其所能的带些好吃的如糖豆豆或过季的衣物等,有的甚至会给借给父母一些钱,这在农村换季和青黄不接的当口就是雪中送炭。现在我仍记着父母常提起的,那时候在长治市工作的远方姑姑和大伯等亲人对我家的恩情。当时他们给的旧衣旧鞋还真是稀罕物,都派上了用场。其实如果不是牵挂有感情,人家的东西缝缝补补还是完全可以用的。这要不是自己经历过,用现在眼光看如天方夜谭。又是一年清明节,好久没有回老家了。回老家传递的是一种温暖、力量和信念。期间亲人们欢声笑语中流露出的思念之情,在倍感亲切中,心中常常泛起阵阵酸楚,特别是在离别时,当时父亲,现在母亲和妹妹等送别时……
第二件事是祭故人。起源于几千年前的清明习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标记,更是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敬仰。是一个怀念祖先,寄托哀思,追思来时路,不忘初心,激发传承担当的仪式。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正常情况下,家族约定一年有两次常态上坟,就是大年前的除夕和清明节。听老人说,年三十除夕上坟是把阴间先人等放出来活动,清明上坟是把他们从阳间收回去。因为农忙开始了,人们干活累了,就容易在地头塄边等野地就地休息,这样人们就可以健康放心地忙这忙那,不至于……。小时候我所在的平顺家乡小山村,清明当天,每个家族相约上坟的场面,可以说大路小路,漫山遍野,人山人海。去时都还有些严肃,回来时却又说又笑,互相告别,非常热闹。到坟上祭扫,主要是拔拔草,添添土,修整修整坟墓,压些纸钱行行礼。有条件的地方,清明前后,还折些柳条什么的,巧妙的脱下粗一点柳条的皮做成能吹响的玩具哨子,或编成圆环状戴在头上。虽也有“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的说法,但实际就是扫墓兼郊游的一种娱乐方式。祭祖的核心意义是凝聚家族情感,实现生命意义的反思和延续。生命是定义就是拥有明天。拥有明天,就要在繁花中自律,在落魄中自愈。在追求美好目标中勇往直前。
第三件事是忙农事。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清明是万物复苏,农忙时节的标志。她带着温暖的风和春的气息,唤醒告诉大地和人们:一年之季在于春,无论过去经历了多少风雨冰霜,新的开始已经来到,只要心怀希望,勤劳勇敢,健康、幸福和收获皆有可能。在我老家,清明前后,除了一些位于墙根里面特别阴的耕地外,一般都已全部解冻。送粪整地,修整地头塄边,老人小孩围绕农耕春播参与农活已很普遍。印象特别深的是,一过清明,我家就在地头塄边开始用鸡粪等农家肥种瓜,用农家粪种山蛋了(就是常说的土豆或山药蛋)。特别期望能在两个多月后的农历六月初六前后,吃上新鲜小瓜……。这在丰衣足食,一年四季蔬菜不缺的今天,是很难想象到当时的心情的。忙农时其实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提醒人们在享受当下的同时,不忘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
春为首,清明情,暮然回首,借山花烂漫时信步奋发前行;情依旧,人轮回,一声问候,在传统传承中续写时代华章。世上唯一没有解药的毒就是思念,思念的最好方式是报答。希望所有彼此牵挂或关爱的你我他自此自由飞翔,健康快乐!
清明告诉人们:爱其实很简单,尽管他(她)有时会让你失望,但你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思念;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总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那就勇敢的走完吧!(杨建平,晋城市政府经研中心特聘研究员,晋城市孙子兵法学术研究会讲师,晋城市聚寿山书院教授,晋城市工信国资委原党委书记)
来源:观天下e